無所適從

成語拼音

wú suǒ shì cóng

無所適從成語解釋

適:歸向;從:跟從。不知聽從哪一個好。指不知怎麼辦纔好。

典故出處

《左傳·僖公五年》:“一國三公,吾誰適從。”宋·姚寬《西溪從語》捲上:“源殊派異,無所適從。”

成語典故

晉獻公命令大夫士在浦池、屈地分別爲晉公子重耳和夷吾修建城池。夷吾認爲城池修得不好,就到晉獻公那裏告狀。晉獻公問士爲什麼不認真修。士說主太多讓他無所適從。晉獻公認爲有道理,就逼太子申生自殺,並把重耳趕到狄國。

成語造句

面對衆多的選擇和不同的建議,他感到無所適從,完全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紛爭不斷,局勢變幻莫測。有一個小國的君主,名叫衛侯。 衛侯這個人,性格優柔寡斷,在面對諸多決策和選擇時,常常感到茫然無措,不知該如何是好。 有一次,衛國面臨着一個重要的外交決策。一邊是強大的晉國,對衛國提出了一些要求和條件;另一邊是新興崛起的楚國,也向衛國拋出了橄欖枝。衛侯召集大臣們商議,大臣們衆說紛紜,有的主張依附晉國,有的則認爲楚國更有潛力。衛侯聽了之後,覺得每個人說的都有道理,他在這兩者之間猶豫不決,無法確定到底該選擇哪一方。 過了一段時間,衛國國內又出現了一些政策的調整需求。關於農業改革和軍事部署等方面,不同的大臣又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方案。衛侯再次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他一會兒覺得這個方案可行,一會兒又覺得那個方案也不錯,始終無法做出一個果斷的決定。 就這樣,衛侯在一次次的決策中都表現得無所適從,導致衛國的發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國家的政策搖擺不定,民衆也對君主的能力產生了懷疑。 《左傳》中曾記載:“一國三公,吾誰適從。”這恰如衛侯的處境。他缺乏自己的主見和判斷力,不能在衆多的意見和選擇中找到最適合衛國的道路。最終,衛國在這種混亂的局面下,逐漸失去了競爭力,在諸侯國的爭鬥中處於不利的地位。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領導者或者一個人在面對重要抉擇時,如果總是無所適從,不能果斷地做出決策,那麼就會錯失很多機會,甚至可能導致失敗。我們應該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果斷的決策能力,在複雜的情況中找到正確的方向,而不是像衛侯一樣茫然不知所措,讓自己和國家陷入困境。

無所適從-成語圖片

無所適從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