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角鬥爭
成語拼音
- wō jiǎo dòu zhēng
蝸角鬥爭成語解釋
- 蝸:蝸牛;蝸角:比喻極微小的境地。比喻爲極小的事而引起大的爭執
典故出處
- 戰國·宋·莊周《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
成語典故
- 傳說古代有一隻蝸牛的兩個觸角上有兩個小國,左邊的叫觸氏國,右邊的叫蠻氏國。兩個國家因爲爭奪地盤而經常發生戰爭,有時竟伏屍百萬,血流成河,造成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蝸牛因此而喪失觸覺功能。
成語造句
- 在複雜的人際社會中,一些人爲了蠅頭小利而進行蝸角鬥爭,實在是得不償失。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個國家,一個叫觸國,一個叫蠻國。這兩個國家雖然都不大,但彼此之間卻常常因爲一些小事而爭得不可開交。
觸國和蠻國的邊境地區有一片小小的土地,其實這片土地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價值,但兩國的君主和臣民們卻都固執地認爲那是自己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於是,雙方經常爲此發生衝突和爭鬥。
有一天,觸國的國王召集大臣們商議,說要傾盡全國之力去爭奪那片小小的土地。大臣們有的贊同,覺得不能丟了國家的面子;有的則表示反對,認爲這樣做會讓百姓受苦。然而,國王心意已決,根本聽不進不同的意見。
蠻國那邊也是同樣的情況,他們也決定全力以赴地投入到這場爭鬥中。就這樣,兩國的軍隊在邊境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廝殺。戰場上,士兵們浴血奮戰,喊殺聲震天動地。但實際上,他們所爭奪的不過是像蝸牛角那麼小的一點地方。
隨着戰爭的持續,觸國和蠻國的百姓生活變得苦不堪言。農田荒蕪,商業凋零,許多家庭失去了親人,人們開始對這場毫無意義的爭鬥感到厭倦和痛苦。
終於,有一位智者站出來,他來到觸國國王面前,懇切地說:“陛下,您看看我們爲了這蝸角之地付出了多大的代價。我們的國家變得衰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樣的爭鬥真的值得嗎?”國王聽了,陷入了沉思。
智者又去到蠻國,對蠻國國王說了同樣的話。蠻國國王也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漸漸地,兩國的國王都意識到這場爭鬥的荒謬和愚蠢。
他們決定停止戰爭,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來解決爭端。最終,兩國達成了協議,不再爲那片蝸角之地而爭鬥,而是共同致力於發展自己的國家和改善百姓的生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時候人們會爲了一些極其微小、毫無價值的東西而陷入激烈的爭鬥,卻忽略了真正重要的東西。就像觸國和蠻國爲了那蝸角之地而鬥爭,最終讓自己和百姓都遭受了巨大的痛苦。我們應該學會看清事物的本質,不要被眼前的蠅頭小利所迷惑,避免陷入無意義的紛爭之中。正如《莊子》中所說:“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這便是“蝸角鬥爭”這個成語的由來,它警示着我們要以更加豁達和明智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
蝸角鬥爭-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