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角之爭
成語拼音
- wō jiǎo zhī zhēng
蝸角之爭成語解釋
- 比喻爲了極小的事物而引起大的爭執。
典故出處
- 《莊子·則陽》:“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
成語典故
- 傳說古代有一隻蝸牛的兩個觸角上有兩個小國,左邊的叫觸氏國,右邊的叫蠻氏國。兩個國家因爲爭奪地盤而經常發生戰爭,有時竟伏屍百萬,血流成河,造成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蝸牛因此而喪失觸覺功能。
成語造句
- 在利益面前,有些人常常陷入蝸角之爭,卻忽略了更重要的東西。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個國家,一個是魏國,一個是齊國。魏國實力較爲強大,常常欺壓周邊的小國。
有一天,魏國的將軍和大臣們在朝堂上商議如何擴張領土。其中一位大臣提議進攻齊國,他認爲齊國地大物博,若是能佔領齊國,魏國將會變得更加強盛。於是,魏國決定發動戰爭。
齊國得知魏國的企圖後,全國上下一片緊張。齊王緊急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其中有一位智慧的大臣站出來說:“大王,魏國雖然強大,但我們不能輕易屈服。我們可以運用智慧和策略來應對這場危機。”
齊王點頭表示贊同,問這位大臣有什麼好的辦法。大臣說:“我們可以先派使者去魏國,與他們進行談判,儘量拖延時間。同時,我們在國內積極備戰,加強軍事力量。”齊王採納了大臣的建議,派遣了使者前往魏國。
魏國的國王見到齊國使者後,傲慢地說:“你們齊國必須向我們魏國投降,否則我們將發動戰爭,踏平你們的國家。”齊國使者不卑不亢地回答:“尊敬的魏王,戰爭只會給兩國人民帶來災難。我們齊國願意與魏國和平共處,共同發展。”
魏王聽後哈哈大笑,說:“和平共處?那是不可能的,我們魏國要稱霸天下。”使者繼續說道:“大王,您可知道,這世間的土地和資源是無窮無盡的,而我們兩國爲了一點小小的利益而爭鬥,就如同在蝸牛的角上爭奪一樣,是多麼的可笑和愚蠢啊。”
魏王聽了使者的話,陷入了沉思。他開始思考這場戰爭的意義和後果。最終,魏王決定暫時放棄進攻齊國,兩國通過談判達成了和平協議。
這場危機就這樣化解了,而“蝸角之爭”這個成語也由此而來。它提醒人們,不要爲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利益而爭鬥不休,要以更廣闊的視野和胸懷來看待世界,避免陷入無意義的紛爭之中。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太多這樣的例子,那些爲了一時之利而爭得頭破血流的人,往往最終都沒有好的結局。而那些懂得退讓和妥協,以大局爲重的人,卻能夠在複雜的局勢中立足並發展壯大。正如齊國的那位智慧大臣和使者,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避免了一場不必要的戰爭,爲兩國人民帶來了和平與安寧。我們在生活中也應該學會放下那些不必要的爭執和紛爭,珍惜和平與和諧的生活環境,以更加理性和寬容的態度去對待他人和世界。
蝸角之爭-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