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師動衆

成語拼音

xīng shī dòng zhòng

興師動衆成語解釋

興:發動;衆:大隊人馬。舊指大規模出兵。現多指動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典故出處

《吳子·勵士》:“夫發號佈令,而人樂聞;興師動衆,而人樂戰;交兵接刃,而人樂死。”

成語典故

戰國時期,魏國西河太守吳起與魏武侯魏擊談論怎樣才能做到戰無不勝,吳起就用兵經驗發表看法,君主要倚仗:將軍在戰場發號施令軍士願意聽從,將軍興師動衆作戰,士卒願意出征,到了戰場,士兵不怕死,要獎罰分明。

成語造句

爲了找到那隻丟失的小貓,他竟然興師動衆地發動了好多人一起幫忙尋找。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國度裏,有一位國王,他性格衝動且好大喜功。 有一次,邊境傳來消息,說是鄰國的一些牧民偶爾越境放牧。這本是一件可以通過和平協商解決的小事情,但這位國王卻覺得這是鄰國對自己國家的挑釁。他未經深思熟慮,便決定要對鄰國興師動衆。 大臣們紛紛進諫,其中一位睿智的老臣說道:“陛下,昔日齊桓公不計較管仲曾射他一箭,反而任用管仲爲相,最終成就霸業。以小忿而興師動衆,恐非明智之舉啊。”然而,國王根本聽不進去這些勸告。 他迅速召集了大批軍隊,準備出征。百姓們因此而怨聲載道,因爲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會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沉重的負擔。 鄰國得知這個消息後,大爲震驚。他們連忙派使者前來解釋,說明那些牧民越境只是個別行爲,並非有意冒犯。但此時的國王已經被自己的衝動衝昏了頭腦,根本不相信使者的話。 就這樣,一場原本可以避免的戰爭爆發了。戰爭過程中,雙方都損失慘重,百姓流離失所,國家經濟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戰爭結束後,國王看着滿目瘡痍的國家,心中充滿了懊悔。他想起了大臣們曾經的勸告,意識到自己因爲一時的衝動和魯莽,造成了如此嚴重的後果。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問題時,不能輕易地興師動衆,而應該保持冷靜和理智,全面考慮各種因素,權衡利弊之後再做出決策。否則,可能會因爲一時的衝動而帶來不可挽回的後果,就如同這位國王一樣,因爲衝動的決定而讓國家和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災難。

興師動衆-成語圖片

興師動衆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