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禮後兵
成語拼音
- xiān lǐ hòu bīng
先禮後兵成語解釋
- 禮:禮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禮節同對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
典故出處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後進兵攻城,城可破也。”
成語典故
- 曹操成氣候之後,派人去琅琊接父親曹嵩。曹嵩路過陶謙那裏的時候,陶謙招待了他,並且派張頜帶軍護送。護送的當天晚上,寄宿在一古廟,張頜及其軍士睡在外面保護,恰巧天下雨,士兵有怨言,生了搶奪曹家輜重之心,結果曹嵩被殺。 曹操以陶謙縱容手下殺害父親,想報殺父之仇,起兵討伐。陶謙勢力小,求助於孔融,結果孔融救他沒救成,也被困了。孔融手下太史慈單槍匹馬殺出城,求助劉備相救。劉備於是去找公孫瓚借了3000兵,來救孔融。 曹操得到信,大怒,欲討伐劉備。曹操的謀士郭嘉說了這麼句話: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後進兵攻城,城可破也。
成語造句
- 與人交往時,遇到矛盾不要急於採取強硬手段,可以先嚐試溝通交流,實在不行再考慮其他辦法,畢竟先禮後兵纔是明智之舉。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有兩個諸侯國相鄰,分別是鄭國和宋國。鄭國的國君鄭莊公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而宋國的君主宋殤公則相對平庸一些。
有一次,鄭國和宋國因爲邊界的一塊土地產生了糾紛。鄭莊公認爲那塊土地一直以來都是鄭國的領土,而宋殤公則堅稱那是宋國的地盤。雙方僵持不下,矛盾日益激化。
鄭莊公一開始並不想通過戰爭來解決問題,他覺得戰爭會給兩國的百姓帶來巨大的痛苦和損失。於是,他派遣了一位能言善辯的使者前往宋國,希望能夠通過談判和協商來解決爭端。使者帶着鄭莊公的誠意和善意來到了宋國的王宮,向宋殤公闡明瞭鄭國的立場和訴求,並表示願意做出一定的讓步,以維護兩國之間的和平與友好。
然而,宋殤公卻被一些奸臣所蠱惑,他認爲鄭國是在示弱,是害怕宋國的強大。於是,他不僅拒絕了鄭國使者的提議,還對使者進行了羞辱和斥責。使者無奈,只得返回鄭國向鄭莊公稟報。
鄭莊公得知宋國的態度後,感到非常失望和憤怒。他意識到,通過和平手段已經無法解決問題,必須採取強硬的措施。於是,他開始籌備戰爭,召集了國內的精兵強將,準備對宋國發動進攻。
在出徵前,鄭莊公對將士們說:“我們原本是希望通過先禮後兵的方式來解決與宋國的爭端,但是宋國卻不識好歹,拒絕了我們的善意。現在,我們別無選擇,只能用武力來維護我們的國家利益和尊嚴。”將士們聽後,士氣高昂,紛紛表示願意爲國家而戰。
鄭國的軍隊如猛虎下山一般衝向宋國,宋國的軍隊由於毫無準備,很快就被打得丟盔棄甲,節節敗退。鄭莊公帶領着軍隊一路追殺,最終佔領了宋國的大片領土。
這場戰爭讓鄭國的威望大增,而宋國則陷入了困境。宋殤公也爲自己的愚蠢和傲慢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處理問題時,我們應該首先嚐試通過和平、友好的方式來解決,做到先禮後兵。如果對方能夠接受我們的善意和誠意,那麼就可以避免衝突和戰爭,實現雙贏的局面。但如果對方冥頑不靈,不知好歹,那麼我們也不能一味地退讓和妥協,必須要採取果斷的措施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和尊嚴。就如同鄭莊公一樣,在嘗試了和平手段無果後,果斷地選擇了戰爭,最終取得了勝利。同時,這個故事也提醒我們,在面對他人的善意和誠意時,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正確的態度,不要輕易地拒絕和傷害他人,否則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
先禮後兵-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