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不復返

成語拼音

yī qù bù fù fǎn

一去不復返成語解釋

一去就不再回來了。

典故出處

《史記·刺客列傳》:“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成語典故

戰國後期,秦國國富兵強,各國受到威脅。燕國的太子丹到處物色可以派去刺殺秦王嬴政(以後統一中國改稱秦始皇)的人,終於找到了一個名叫荊軻的勇士。  公元前228年,秦軍攻破趙國,迫臨燕境,太子丹聞訊後非常着急,請荊軻快點出發。荊軻說:“要行刺秦王,首先得想辦法接近他。如果能獻上秦王渴望得到的燕國南部的土地和他的仇人樊於期的頭,就好了。”  樊於期原是秦國的將軍,因爲得罪了秦王,才逃亡到燕國來避難的。太子丹聽荊軻說要向秦王獻樊於期的頭,說:“那叫我怎麼忍心呢?”  荊軻於是自己去找樊於期,對他說:“秦王殺了將軍的父母宗族,將軍不是渴望早日報仇嗎?如今我準備去刺殺秦王,想借將軍的頭獻上,好接近了他動手,不知將軍意下如何?”  樊於期說:“我日日夜夜想着報仇,一顆心都快煎熬得爛了,今天方纔得到你的開導!”說完便拔出寶劍自己抹了脖子。  太子丹聽說樊於期自殺,哭了一場,用木盒盛上人頭,把它和燕國南部的地圖一起交給荊軻,並找來一個勇士秦舞陽,叫他擔任荊軻的助手。  臨行這一天,荊軻因爲等一個住得較遠的朋友,想同他一起去,遲遲沒有出發。太子丹疑心荊軻後悔了,問他:“太陽已經下山了,你有動身的意思麼?”荊軻說:“我不過在等一個朋友,既然你這麼說,那就分手吧!”  太子丹等人知道荊軻不可能活着回來,都穿着白衣服到易水邊爲他餞行。荊軻請他的朋友高漸離擊築(古代樂器),自己唱起歌來。  荊軻慷慨高歌,歌聲悲壯激昂,他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聽着這歌聲,在場的人無不潸然淚下。  唱完歌,荊軻跳上車子走了,連頭都不回過來看一看。他果然“一去不復還”,後來被秦王用劍砍倒,死在秦廷。

成語造句

時光就像那奔騰的江水,匆匆流逝一去不復返,我們應該珍惜每一刻。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李陵的將軍。他出身將門,英勇善戰,深受漢武帝的器重。 有一次,漢武帝派遣李陵率領五千步兵出征匈奴。李陵帶着士兵們深入敵境,與匈奴的數萬大軍遭遇。儘管兵力懸殊,但李陵毫不畏懼,奮勇殺敵,與匈奴軍隊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然而,經過多日的激戰,李陵的軍隊逐漸陷入了絕境。他們彈盡糧絕,傷亡慘重,但仍然頑強抵抗。最終,李陵無奈之下選擇了投降匈奴。 這個消息傳到漢武帝耳中,漢武帝大怒,認爲李陵背叛了國家和民族。許多大臣也紛紛附和,對李陵進行指責和詆譭。 但實際上,李陵心中仍然懷着對漢朝的忠誠。他投降匈奴只是爲了保全士兵的性命,等待時機再回歸漢朝。可是,漢武帝卻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從此以後,李陵就留在了匈奴,再也沒有回到漢朝的土地上。他的命運就如同那離弦之箭,一去不復返。 李陵的遭遇讓人唏噓不已。他本是一位傑出的將軍,卻因爲命運的捉弄,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他的故事也成爲了歷史長河中的一個悲劇,讓後人感慨萬分。 在歷史的記載中,像李陵這樣一去不復返的人物還有很多。他們或許因爲種種原因離開了自己的國家、家鄉或親人,從此再也沒有回來。這些故事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命運的無常和人生的無奈。 時光流轉,歲月更迭。如今,當我們回顧這些歷史故事時,不禁爲那些一去不復返的人們感到惋惜。同時,我們也應該珍惜當下,把握好自己的人生,不要讓自己留下遺憾,以免成爲那個一去不復返的人。

一去不復返-成語圖片

一去不復返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