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咬定
成語拼音
- yī kǒu yǎo dìng
一口咬定成語解釋
- 一口咬住不放。比喻堅持一個廉潔,再不改口。
典故出處
- 清·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十回:“先把住持僧慧修,嚴行審訊,問他將李國斌藏在何處,慧修一口咬定不認得李國斌。”
成語典故
- 王夫人因發現男女性愛圖騰手袋後,對大觀園內所有丫鬟進行搜查,趕走了迎春的丫鬟司棋,覺得還不解恨,因寶玉已經成熟,就把漂亮丫鬟晴雯趕出大觀園。寶玉偷偷摸摸去晴雯家探望她,晴雯覺得很委屈,只因爲長得漂亮就被一口咬定爲狐狸精。
成語造句
- 雖然大家都覺得事情還有其他可能,但他卻一口咬定就是那個人做的。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小鎮上,有一位名叫李四的年輕人。李四爲人正直,但有時候過於固執。
有一天,鎮上來了一個商人,帶着一批珍貴的貨物。商人在鎮中心擺起了攤位,吸引了衆多人的目光。李四也湊過去看熱鬧,他一眼就看中了一件精美的玉器。李四詢問了價格,覺得有些貴,但實在是愛不釋手,便和商人討價還價起來。
商人見李四真心喜歡,便稍微降低了一些價格,但李四仍然覺得不太滿意。在爭論的過程中,李四突然發現玉器上有一個小小的瑕疵,他立刻抓住這個問題,要求商人再降低價格。商人覺得這個瑕疵並不影響玉器的整體價值,不願意再降價。
然而,李四卻一口咬定這個瑕疵是個大問題,堅持要以更低的價格購買。兩人爲此僵持不下,周圍的人也紛紛勸解,但李四就是不肯讓步。他覺得自己有理有據,認定了這個價格就不改變。
商人無奈之下,最終還是同意了李四的價格。李四滿心歡喜地拿着玉器回家了。可是,當他回到家仔細端詳玉器時,卻發現那個瑕疵其實並沒有他想象中的那麼嚴重,甚至可以忽略不計。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意識到自己因爲過於固執,一口咬定瑕疵的嚴重性,而讓商人吃了虧。
這件事讓李四明白了一個道理,有時候不能過於執着於自己的觀點,要學會客觀地看待問題,不能僅憑自己的主觀判斷就一口咬定事情的結果。否則,可能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正如《論語》中所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我們不能憑空猜測,不能絕對肯定,不能固執己見,不能自以爲是。只有保持開放和靈活的思維,才能更好地處理事情,避免因爲一口咬定而犯下錯誤。從那以後,李四學會了更加理性地看待問題,不再輕易地一口咬定,他的人生也因此變得更加順利和精彩。
一口咬定-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