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九鼎
成語拼音
- yī yán jiǔ dǐng
一言九鼎成語解釋
- 九鼎:古代國家的寶器,相傳爲夏禹所鑄。一句話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說話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典故出處
- 《史記·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
成語典故
-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着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喫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九鼎大呂:鍾名,與鼎同爲古代國家的寶器。) 成語“一言九鼎”由這個故事而來,形容一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
成語造句
- 他平時爲人正直,做事靠譜,所以在大家心中很有威望,說出的話也能一言九鼎。
成語故事
- 在戰國時期,秦國逐漸崛起,成爲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當時趙國的藺相如因完璧歸趙一事,被趙王封爲上大夫。
後來,秦王又提出與趙王在澠池相會,趙王十分害怕秦國的威勢,但又不得不去。藺相如便陪同趙王前往。在宴會上,秦王依仗自己的強大,屢次對趙王進行羞辱。藺相如毫不畏懼,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和勇氣一次次維護了趙王的尊嚴。
澠池之會後,趙王回到趙國,對藺相如更是倍加讚賞,封他爲上卿,職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心中不服,認爲自己身爲趙國的大將,久經沙場,戰功赫赫,而藺相如僅憑口舌之利就爬到了自己頭上,於是揚言要當衆羞辱藺相如。
藺相如得知此事後,便儘量避免與廉頗見面。他的門客們對此感到不理解,紛紛詢問緣由。藺相如說:“秦王那樣強大,我都敢在他的朝廷上斥責他,難道我會怕廉頗將軍嗎?只是我想到,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輕易發兵攻打趙國,就是因爲有我和廉頗將軍兩人在。若我們兩人不和,就會給秦國可乘之機。我之所以對廉頗將軍退讓,是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前面,把個人的恩怨放在後面啊。”
藺相如的這番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裏,廉頗深感羞愧。他意識到自己的狹隘和藺相如的寬廣胸懷。於是,廉頗親自脫去上衣,揹着荊條,來到藺相如的府上請罪。他對藺相如說:“我是個粗野卑賤的人,沒想到先生您如此寬容大量,我真是無地自容啊!”藺相如趕忙扶起廉頗,兩人從此結爲刎頸之交。
此後,藺相如和廉頗齊心協力,共同保衛趙國,使得趙國在一段時間內保持了穩定和安寧。而藺相如一言九鼎的風範,以及他爲了國家利益而不惜放下個人恩怨的高尚品德,也成爲了千古佳話,被後人傳頌和敬仰。在歷史的長河中,像藺相如這樣以大局爲重,以國家利益爲先的人,始終閃耀着光芒,他們的事蹟激勵着無數人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堅守正義,顧全大局。
這正是“一言九鼎”的力量,它不僅僅是言語上的分量,更是一種責任與擔當的體現,一種能夠爲了更高的目標和更偉大的利益而捨棄個人成見的胸懷和氣度。
一言九鼎-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