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敗塗地

成語拼音

yī bài tú dì

一敗塗地成語解釋

形容失敗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典故出處

《史記·高祖本紀》:“天下方擾,諸侯並起,今置將不善,壹敗塗地。”

成語典故

秦朝時候,沛縣縣令叫泗水亭長劉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驪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連三地逃走了很多,劉邦想:這樣下去,不等到驪山,就一定會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來想去,索性把沒有逃跑的都釋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陽二縣交界的山澤中。秦二世元年,陳涉在大澤鄉起兵反秦,自稱楚王。沛縣令想歸附,部屬蕭何和曹參建議說:“你是秦朝縣令,現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劉邦召回來,挾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辦了。”沛縣令立即叫樊嚕去請劉邦。可是當劉邦回來時,沛縣令見他領有近百人,恐他不服從自己的指揮,又懊悔起來。於是下令緊關城門,不讓劉邦進城。劉邦在城外寫了一封信,綁在箭上尉給城裏的父老,叫沛縣父老們齊心殺了縣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們果真殺掉縣令,打開城門,迎接劉邦進沛縣,並請地做縣令。劉邦謙虛地說:“天下形勢很緊張,假若縣令的人選安排不當,就當“一敗塗地”,請你們另外遲擇別人吧!”但最後,劉邦還是當了縣令,稱做沛公。“一敗塗地”本來是一旦破敗,就要肝腦塗在地上的意思。但後人則一直借用它說明失敗之後,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勢。例如一個商人因貪圖眼前之利,盲目推銷劣貨,但消費者卻不去上當,於是這個商人貨物積滯,週轉不靈,而至“一敗塗地”,不可收拾。又如一個球隊,因爲球員間合作得不緊密,遇到挫折,更是手忙腳亂,以至“一敗塗地”,不可收拾。

成語造句

他由於驕傲自大,在這次競爭中輸得一敗塗地。

成語故事

在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各路義軍紛紛崛起。其中有一位名叫劉邦的人物,他出身平民,但有着非凡的志向和勇氣。 起初,劉邦的勢力並不強大,他在與秦軍的戰鬥中也經歷了不少挫折。然而,劉邦善於用人,麾下聚集了一批有才能的謀士和猛將。 與此同時,還有另一支強大的勢力由項羽統領。項羽英勇無比,武力超羣。劉邦和項羽曾聯手對抗秦軍,取得了一些勝利。 隨着秦朝的覆滅,劉邦和項羽之間的矛盾逐漸凸顯。他們開始爭奪天下的統治權。在一系列的爭鬥中,劉邦也曾遭遇過失敗。 有一次,劉邦率領軍隊與項羽在彭城展開大戰。由於劉邦的疏忽大意,他的軍隊被項羽打得大敗,傷亡慘重,劉邦自己也險些喪命。這一戰讓劉邦陷入了極爲艱難的境地,他的勢力似乎一下子跌入谷底。 但劉邦並沒有因此而氣餒,他痛定思痛,反思自己的失誤。他更加積極地招攬人才,聽取謀士們的建議,重新整頓軍隊。 在之後的戰鬥中,劉邦逐漸挽回了劣勢。他運用巧妙的戰略和戰術,與項羽展開了長期的周旋。 最終,劉邦在垓下之戰中徹底擊敗了項羽,成功地奪取了天下,建立了漢朝。 劉邦從最初的失敗到最終的勝利,他的經歷正可謂是“一敗塗地”後又重新崛起。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挫折和失敗時,不能輕易放棄,而是要從中吸取教訓,不斷努力和改進,就有可能實現逆襲,取得最後的成功。正如《史記》中所記載的劉邦的經歷,雖然經歷了一敗塗地的困境,但憑藉着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智慧,最終成就了一番偉大的事業。

一敗塗地-成語圖片

一敗塗地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