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子析骸

成語拼音

yì zǐ xī hái

易子析骸成語解釋

指易子而食,析骸而爨。極言天災人禍所造成的慘狀。

典故出處

漢·應劭《風俗通·皇霸·五伯》:“易子析骸,厥禍亦巨。”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楚莊王因宋國殺了楚國過境使臣申舟而出兵攻打宋國,圍困宋國首都半年之久,並準備長久圍困下去,宋國人害怕了,宋王派元帥華元隻身潛入楚國元帥子反的臥室,挾持子反說宋國人就是易子而食、析骸而炊也不投降。

成語造句

在那戰亂的年代,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竟出現了易子析骸這樣的悲慘景象。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個時期,國家陷入了極度的戰亂與饑荒之中。百姓們生活困苦不堪,流離失所。 在一個小村落裏,人們面臨着嚴重的糧食短缺。起初,大家還能相互扶持,共度難關,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飢餓的折磨越來越難以忍受。許多家庭已經沒有了食物,孩子們餓得哇哇大哭,大人們也日漸消瘦,體力不支。 有兩戶人家,他們平日裏關係甚好。然而,在這極端的困境下,他們也陷入了絕望。爲了讓自己的孩子能夠活下去,他們做出了一個痛苦的決定。這兩戶人家決定互相交換孩子,希望能以這種方式減輕彼此的痛苦和負罪感。他們把孩子交給對方,然後含着淚轉身離去。 但這樣的做法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饑荒依舊持續着。人們的身體越來越虛弱,甚至有人開始出現幻覺。最終,一些人在絕望中死去,他們的屍體也無人掩埋。爲了生存,一些人竟然開始分解死去之人的骸骨,希望能從其中找到一絲可以果腹的東西。 這便是那個時代的悲哀寫照,“易子析骸”這個成語也由此而來,它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殘酷和百姓的無奈。正如歷史記載中諸多戰亂時期的慘狀一樣,人們在絕境中做出了違揹人倫道德的行爲。這個成語時刻提醒着後人,要珍惜和平,努力避免戰爭和災難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痛苦。只有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中,人們才能過上幸福、安寧的生活,不必面臨這樣慘絕人寰的抉擇。 然而,我們也不能僅僅停留在對過去的哀嘆中。我們應該從這些歷史中吸取教訓,努力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通過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和平與發展,保障每個人的基本權利和尊嚴,讓“易子析骸”這樣的悲劇永遠不再重演。同時,我們也要關注當下社會中可能存在的貧困和不公現象,積極採取行動,幫助那些處於困境中的人們,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和關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易子析骸-成語圖片

易子析骸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