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開之警
成語拼音
- yàn kāi zhī jǐng
晏開之警成語解釋
- 晏,晚也。有警急則門開得晚也。形容時世不安寧。
典故出處
- 《後漢書·耿國傳》:“令東扞鮮卑,北拒匈媽,率厲四夷,完復邊郡,使塞下無晏開之警。”
成語典故
- 東漢初年,光武帝封知識淵博的耿國爲黃門侍郎,後來升他爲五官郎將。在對待匈奴呼韓邪單于上書稱臣的問題上,耿國認爲可以採納,讓其去抵禦鮮卑、烏桓,使中原無晏開之警,是一個萬世有安寧之策。劉秀才能他的意見。
成語造句
- 邊境時常有一些小摩擦,雖然目前尚未造成嚴重後果,但這種情況也給我們敲響了晏開之警,不能掉以輕心。
成語故事
- 在遙遠的西漢時期,邊境地區常常面臨着各種動盪和挑戰。
當時,匈奴時常侵擾邊境,給百姓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和恐懼。在北方的一個邊城,生活着一羣勤勞善良的百姓。他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着平靜而安寧的生活。然而,這種平靜卻時常被匈奴的突然襲擊所打破。
有一天,邊城的百姓們像往常一樣忙碌着自己的事情。突然,遠處傳來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和喊叫聲。大家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預感,紛紛停下手中的活計,緊張地望向遠方。很快,負責瞭望的士兵帶來了一個可怕的消息:匈奴的大批人馬正朝着邊城疾馳而來。
邊城的守將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刻召集士兵們準備迎戰。可是,由於事先沒有得到任何預警,城中的防守力量顯得有些薄弱。百姓們也陷入了恐慌之中,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
在這緊急關頭,一位名叫李廣的將軍站了出來。他冷靜地分析了形勢,迅速組織起城中的軍民進行抵抗。雖然面臨着巨大的壓力,但李廣和士兵們毫不畏懼,奮勇殺敵。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終於暫時擊退了匈奴的進攻。
然而,這次事件給邊城的百姓們帶來了深刻的教訓。他們意識到,不能總是等到危險臨近才做出反應,必須要有更加有效的預警機制。從此之後,邊城加強了對邊境的巡邏和觀察,時刻保持着警惕。
這就是“晏開之警”的由來,它提醒着人們不能在危險來臨之時才如夢初醒,而應該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應對各種可能情況的準備。就如同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國家和民族因爲忽視了潛在的威脅,而遭遇了重大的損失。只有時刻保持警醒,才能在風雲變幻的世界中立足,保護自己和身邊的人。正如《禮記·中庸》中所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應從這個故事中汲取教訓,以更加謹慎和敏銳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和機遇。
晏開之警-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