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眼不識泰山

成語拼音

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

有眼不識泰山成語解釋

雖有眼睛,卻不認識泰山。比喻見聞太窄,認不出地位高或本領大的人。

典故出處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回:“師父如此高強,必是個教頭。小兒有眼不識泰山。”

成語典故

宋朝時期,東京禁軍拳棒教頭王進的父親王升曾經棒打小流氓高俅。10年後高俅官至殿帥府太尉,直接管轄王進。高俅爲報一棒之仇把王進抓來打一頓。王進連夜攜全家逃到史家莊,史進有眼不識泰山,還是史父識英雄,讓史進拜王進爲師。

成語造句

他居然對那位大師如此不敬,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完全不知道人家在業內的崇高地位。

成語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技藝高超的木匠,他名叫魯班。魯班以其精湛的木工手藝聞名遐邇,許多人都對他敬佩不已。 有一次,魯班帶着他的徒弟們前往泰山遊玩。在登山的過程中,魯班看到路邊有一棵奇形怪狀的大樹,他覺得這棵樹的形狀很適合用來製作一種新的工具。於是,魯班便讓徒弟們把這棵樹砍下來帶回作坊。 當他們把樹運回去後,魯班開始精心地設計和製作工具。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一個新來的徒弟卻對魯班的做法提出了質疑。這個徒弟認爲魯班選擇的木材並不合適,而且他覺得魯班的設計也存在一些問題。但魯班並沒有聽取這個徒弟的意見,他堅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魯班終於完成了工具的製作。然而,當他試用這個工具時,卻發現效果並不理想,甚至還不如之前的一些工具好用。魯班感到非常困惑和沮喪,他開始反思自己的做法。 就在這時,那個曾經提出質疑的徒弟再次站了出來。他仔細地分析了工具的問題,並提出了一些改進的建議。魯班聽後,恍然大悟,他意識到自己之前確實犯了一些錯誤。於是,魯班按照徒弟的建議對工具進行了修改,最終成功地製作出了一件非常出色的工具。 魯班對這個徒弟的才華和智慧深感欽佩,他意識到自己之前因爲輕視這個徒弟而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魯班感慨地說:“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差點因爲自己的傲慢而錯過了一個如此優秀的人才。”從此,魯班更加註重聽取徒弟們的意見,他的手藝也在不斷地進步和發展。 而“有眼不識泰山”這個成語也由此流傳開來,用來形容那些自己見識短淺,卻不認識有才能或有地位的人。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不能僅憑自己的主觀判斷去輕視他人,要保持一顆謙虛的心,善於發現他人的優點和才能,這樣才能不斷地學習和進步。正如《論語》中所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只有以開放的心態去接納和欣賞他人,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高。

有眼不識泰山-成語圖片

有眼不識泰山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