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山觀虎鬥

成語拼音

zuò shān guān hǔ dòu

坐山觀虎鬥成語解釋

比喻對雙方的鬥爭採取旁觀的態度,等到雙方都受到損傷,再從中撈取好處。

典故出處

《史記·張儀列傳》:“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鬥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

成語典故

戰國時期,韓國和魏國打了一年多還不分勝負,秦惠王想出兵干涉,楚國使者陳軫給秦惠王講卞莊子利用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的道理,得到它們兩敗俱傷時一舉打死兩隻老虎,勸秦惠王採取坐山觀虎鬥的計策,等待時機再消滅這兩國。

成語造句

森林中兩隻兇猛的野獸發生了爭鬥,而一旁的猴子卻選擇坐山觀虎鬥,並不打算參與其中。

成語故事

在遙遠的戰國時期,有三個強大的諸侯國——魏國、趙國和韓國。這三國之間時常因爲領土、資源等問題而產生紛爭和摩擦。 有一次,魏國和趙國因爲邊境問題發生了激烈的衝突,雙方都集結了大量的兵力,準備展開一場大戰。韓國在一旁密切地關注着局勢的發展。 韓國的國君韓襄王心中有着自己的盤算。他深知魏國和趙國的實力都不容小覷,如果雙方拼個你死我活,必然會兩敗俱傷。而韓國便可以坐收漁翁之利,趁機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 於是,韓國選擇了按兵不動,坐山觀虎鬥。魏國和趙國的戰爭打得異常激烈,雙方互有勝負,戰場上血流成河,士兵傷亡慘重。 在這個過程中,韓國的大臣們紛紛向韓襄王進言,建議他適時出手,參與到這場爭鬥中去。然而,韓襄王卻不爲所動,他堅信等待是最好的策略。 隨着時間的推移,魏國和趙國的戰爭逐漸進入了僵持階段,雙方都疲憊不堪,國力也受到了極大的消耗。此時,韓襄王認爲時機已到,他果斷地派出軍隊,迅速出擊。 由於魏國和趙國都已元氣大傷,韓國軍隊在戰場上勢如破竹,輕易地取得了許多勝利,佔領了大片土地。 這個故事充分體現了“坐山觀虎鬥”這一成語的含義。它源自《戰國策·秦策二》,其中記載:“有兩虎爭人而鬥者,管莊子將刺之,管與止之曰:‘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也。今兩虎爭人而鬥,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子待傷虎而刺之,則是一舉而兼兩虎也。’” 在現實生活中,“坐山觀虎鬥”也有着深刻的啓示。它告訴我們在面對複雜的局面和激烈的競爭時,有時候保持冷靜和耐心,等待合適的時機出手,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效果。而盲目地參與其中,可能會使自己陷入困境,遭受不必要的損失。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只是一味地旁觀,而要善於把握時機,靈活運用策略,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如今,我們回顧這段歷史故事,依然可以從中學到許多智慧和經驗,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夠更加從容地應對各種挑戰和機遇。

坐山觀虎鬥-成語圖片

坐山觀虎鬥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