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逆耳

成語拼音

zhōng yán nì ěr

忠言逆耳成語解釋

逆耳:不順耳。正直的勸告聽起來不順耳,但有利於改正缺點錯誤。

典故出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夫良藥苦於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於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史記·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於行。”

成語典故

公元前207年,劉邦率大軍攻佔咸陽,進入秦宮,見美女如雲,珍寶無數。他打算住在宮內享受,樊噲勸他以天下爲重。劉邦不以爲然。謀士張良說這正是秦朝滅亡的原因,且忠言逆耳利於行。劉邦聽從勸告退兵駐守霸上等待項羽的到來。

成語造句

雖然很多人都明白忠言逆耳的道理,但是當真正聽到逆耳的忠言時,卻還是不太容易接受。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個國家的君主十分自負且剛愎自用。他總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對於大臣們的建議常常不屑一顧。 這位君主手下有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他一心爲了國家的繁榮和君主的利益着想。一次,國家面臨着一個重要的決策,大臣經過深思熟慮後,認爲君主的想法存在很大的弊端,於是鼓起勇氣向君主進諫。 大臣言辭懇切地分析了當前局勢和可能產生的後果,希望君主能夠慎重考慮。然而,君主卻覺得大臣是在故意挑戰他的權威,是在質疑他的能力,頓時怒火中燒。 “你竟敢如此大膽,對我的決策指手畫腳!”君主憤怒地斥責大臣。 大臣並沒有因爲君主的憤怒而退縮,他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說道:“陛下,臣一心只爲國家和您着想啊。忠言往往逆耳,但卻能幫助我們避免錯誤啊。” 可是君主根本聽不進去,他一怒之下將大臣貶謫到了偏遠之地。 沒有了大臣的直言進諫,君主在決策上更加肆意妄爲。不久之後,國家果然因爲之前的決策失誤陷入了困境,周邊的敵國趁機發動攻擊,國內也出現了諸多問題。 此時的君主才如夢初醒,他想起了大臣曾經的忠言,懊悔不已。他終於明白,那些逆耳的忠言纔是真正對自己和國家有益的。 他趕緊派人召回了大臣,並誠懇地向大臣道歉:“是我錯了,當初沒有聽你的忠言,才導致瞭如今的局面。” 大臣不計前嫌,再次盡心盡力地輔佐君主,幫助國家慢慢走出了困境。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就如同《貞觀政要》中所記載的魏徵對唐太宗的直言進諫,雖然有時話語不中聽,但卻能讓君主保持清醒,做出正確的決策。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尤其是那些真誠指出我們不足的話語,不要因爲一時的自尊心作祟而拒絕接受,這樣才能不斷進步,走向成功。

忠言逆耳-成語圖片

忠言逆耳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