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草除根
成語拼音
- zhǎn cǎo chú gēn
斬草除根成語解釋
- 除草時要連根除掉,使草不能再長。比喻除去禍根,以免後患。
典故出處
- 《左傳·隱公六年》:“爲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薀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北齊·魏收《爲侯景叛移梁朝文》:“若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成語典故
- 隱公六年,衛國與陳國聯合討伐鄭國。鄭莊公戰敗,向陳桓公求和。陳桓公不同意。他的弟弟勸他:“跟善人處好關係,跟鄰國友好相處,這是立國根本,你就與他和好了吧!”陳桓公生氣地說:“宋、衛是大國,我們陳國不是他們的對手,不打還說得過去;可是鄭國是個小國,爲什麼不攻打它呢?”於是陳桓公堅持繼續攻伐鄭國。兩年以後,鄭國國力強大了起來,派兵攻打陳國。陳國大敗,陳國的鄰國都沒有前來救助。就此事,百姓紛紛議論,說:“陳國自作自受,自討苦喫,這就是長期做惡事卻不知道悔過的結果。古書上說,做惡事很容易,惡事就如同草原上突然燃起的大火,無法撲滅,最後燒到自己的頭上。周朝有一位大夫名叫周任,他就講過這樣的一個道理:作爲一國的國君,要能做到當機立斷,對待惡人、惡事,就像農夫在田間剷草一樣,一定要連根挖掉,不讓它們有再生長的可能。”。
成語造句
- 他做事向來果斷,對於那些隱患總是能夠做到斬草除根,絕不留任何後患。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王朝,有一位權勢滔天的奸臣。他憑藉着諂媚和陰謀手段,在朝廷中步步高昇,掌握了巨大的權力。
這位奸臣平日裏爲非作歹,陷害忠良,弄得朝廷烏煙瘴氣。許多正直的大臣都對他恨之入骨,但因他勢力龐大,一時也無可奈何。
有一次,一位年輕有爲的忠臣站出來公然指責奸臣的惡行。奸臣得知後,對他恨之入骨,發誓一定要將他除掉。他開始設計各種陰謀詭計,最終成功地讓這位忠臣陷入困境,被皇帝罷官流放。
然而,奸臣並不滿足於此,他深知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的道理。他擔心這位忠臣有朝一日會捲土重來,對他進行報復。於是,他派出殺手,企圖在忠臣流放的途中將他殺死。
忠臣得到了風聲,知道奸臣不會放過自己,於是他帶着家人一路逃亡。在逃亡的過程中,他們歷經了千辛萬苦,好幾次險些喪命。
但忠臣始終沒有放棄,他堅信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終於,在一個偏僻的地方,忠臣找到了一個可以藏身的地方。他和家人躲在那裏,暫時避開了奸臣的追殺。
與此同時,朝廷中一些有良知的大臣也開始祕密行動起來。他們收集了奸臣的種種罪行,準備上奏皇帝,揭露奸臣的真面目。
經過一番努力,他們終於成功地讓皇帝瞭解到了奸臣的所作所爲。皇帝大怒,立刻下令將奸臣逮捕。奸臣的勢力瞬間土崩瓦解,他也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而那位忠臣,在得知奸臣被扳倒後,終於鬆了一口氣。他知道,只有徹底除掉奸臣這個禍根,朝廷才能恢復清明,百姓才能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邪惡勢力時,不能有絲毫的手軟和憐憫。必須要像斬草除根一樣,徹底將其消滅,否則它就會像野草一樣,在春風的吹拂下再次生長起來,給人們帶來更大的危害。同時,也讓我們明白,正義也許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只要我們堅持正義,最終一定能夠戰勝邪惡。
斬草除根-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