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然若揭
成語拼音
- zhāo rán ruò jiē
昭然若揭成語解釋
- 昭然:明顯、顯著的樣子;揭:原意爲高舉,現也指揭開。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
典故出處
- 《莊子·達生》:“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魯國人孫休與老師扁慶子探討修身處世的問題,孫休抱怨沒有遇到英明的國君,有懷才不遇之感。扁慶子認爲只有凡人天天想着滿足自己的慾望,就像高舉太陽和月亮那樣一點也不掩蓋,這樣是成不了聖人的。
成語造句
- 他的那些陰謀和算計,在一系列事件的發展下已經漸漸變得昭然若揭,大家都看清了他的真面目。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局勢動盪不安。
有一個諸侯國的國君,他表面上看起來英明神武,心懷國家和百姓,但實際上卻心懷叵測,有着不可告人的野心。他一直覬覦着鄰國的富饒土地和財富,暗中謀劃着如何將其佔爲己有。
這位國君平日裏對鄰國表現得十分友好,經常派使者互相往來,還時不時地送上一些禮物,營造出一種和平友好的假象。鄰國一開始也對他的舉動深信不疑,以爲兩國真的可以友好相處,共同發展。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細心的大臣發現了這位國君的異常舉動。他開始頻繁地調動軍隊,在邊境地區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並且暗中與一些心懷不軌的大臣密謀。這些跡象逐漸引起了鄰國的警覺。
鄰國的一位智者看出了這位國君的真實意圖,他深知這位國君的野心就如同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鄰國的國君卻還被矇在鼓裏,依然對這位表面友好的諸侯國國君深信不疑。
智者心急如焚,多次向自己的國君進諫,指出對方的陰謀。他引經據典,講述歷史上那些因爲輕信敵人而導致亡國的慘痛教訓。他說:“陛下,如今對方的陰謀已經昭然若揭,我們不能再坐視不管了。我們必須要採取行動,加強國防,以防萬一。”
可是,鄰國國君卻猶豫不決,他擔心一旦採取行動,會破壞兩國之間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友好關係。智者無奈之下,只能繼續努力說服國君。
終於,在智者的不懈努力下,鄰國國君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開始加強邊境的防禦力量,同時也密切關注着對方的一舉一動。
而那位心懷叵測的國君,見自己的陰謀逐漸敗露,也不再掩飾,公然發動了對鄰國的侵略戰爭。然而,由於鄰國早有準備,他們的進攻並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
在這場戰爭中,鄰國上下一心,奮勇抵抗,最終成功擊退了侵略者。而那位妄圖通過陰謀詭計得逞的國君,也遭到了其他諸侯國的唾棄和譴責。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複雜的局勢和人心時,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不能被表面現象所迷惑。當某些人的真實意圖昭然若揭時,我們要及時採取行動,保護自己和國家的利益。同時,我們也要堅守正義和道德底線,不要像那位心懷叵測的國君一樣,爲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擇手段。
昭然若揭-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