轍亂旗靡

成語拼音

zhé luàn qí mǐ

轍亂旗靡成語解釋

轍:車轍;靡:倒下。車轍錯亂,旗子倒下。形容軍隊潰敗逃竄。

典故出處

《左傳·莊公十年》:“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齊國恃強凌弱攻打魯國,魯莊公率軍迎敵,兩軍相遇,齊軍擂起戰鼓,而魯軍在曹劌的帶領下沒有擂鼓。魯莊公等齊軍三鼓過後才命士兵擊鼓,看到對方轍亂旗靡時,命令魯軍奮勇出擊,這樣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成語造句

戰場上,敵軍在我方的猛烈攻擊下變得混亂不堪,一時間轍亂旗靡,紛紛潰敗而逃。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其中有兩個國家,甲車國和乙車國,因爲邊界領土的問題時常發生摩擦。 甲車國的國君是一個野心勃勃但又缺乏智謀的人,他一心想要擴張領土,便決定對乙車國發動戰爭。甲車國倉促地集結了大軍,浩浩蕩蕩地向乙車國進發。 乙車國雖然相對弱小,但他們的將領卻是一位足智多謀之人。當得知甲車國來襲的消息後,他並沒有驚慌失措,而是冷靜地分析局勢。他深知甲車國軍隊看似強大,實則內部混亂,將領們各懷心思。 在戰場上,甲車國國君盲目地指揮軍隊衝鋒,完全不顧及戰術和士兵的安危。而乙車國將領則巧妙地佈置了防線,利用地形優勢與甲車國周旋。 隨着戰鬥的進行,甲車國軍隊漸漸陷入混亂。他們的進攻毫無章法,士兵們開始疲憊和迷茫。乙車國將領抓住機會,發動了猛烈的反擊。甲車國軍隊頓時陣腳大亂,士兵們爭相逃竄,馬車在混亂中橫衝直撞,旗幟也東倒西歪,呈現出一片轍亂旗靡的景象。 甲車國國君見大勢已去,只能無奈地帶領殘兵敗將撤退。而乙車國則憑藉着出色的指揮和戰術,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經此一役,甲車國元氣大傷,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的戰爭。而乙車國則聲名遠揚,其他諸侯國對其也刮目相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戰爭的勝負不僅僅取決於兵力的多寡和武器的優劣,更重要的是將領的智謀和指揮能力。盲目行動、缺乏規劃的軍隊,即使看似強大,最終也可能會因爲內部的混亂而走向失敗,就如同甲車國那般轍亂旗靡。正如《孫子兵法》中所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面對任何挑戰和競爭時,都需要我們保持冷靜和理智,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轍亂旗靡-成語圖片

轍亂旗靡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