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中原
成語拼音
- zhú lù zhōng yuán
逐鹿中原成語解釋
- 逐:追趕;鹿:指所要圍捕的對象,常比喻帝位、政權。指羣雄並起,爭奪天下。
典故出處
- 《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成語典故
- 齊王韓信的謀士蒯通見韓信的力量已經足夠強大,就勸韓信背叛劉邦,自帶隊伍去與劉邦爭天下。可韓信不聽他的建議。劉邦打敗項羽後,由呂后矯詔設計擒住了韓信,說韓信謀反,一心要除掉他。韓信受刑前後悔極了,說:“我當初不聽蒯通之言纔會有今天!”殺了韓信後,劉邦下令抓來蒯通,也要治他的罪。臨刑前,劉邦說:“你讓韓信背叛我,我今天就殺了你,有什麼話要說嗎?”蒯通一點也不害怕,十分平靜地說:“狗都知道要忠實於自己的主人,我那時是韓信的手下,當然不會忠實於你。再者,秦朝已近頹勢,天下英雄並起,都在追逐秦朝之政權,誰力量大就會得到它。與你爭奪天下的人力量不夠纔會失敗,如果你要殺我那就殺吧。”劉邦聽後,覺得蒯通很有膽識,十分欣賞他,就把他放了。
成語造句
-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各方勢力紛紛崛起,展開了一場逐鹿中原的激烈紛爭。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下大亂,羣雄並起。當時有許多勢力都渴望能夠稱霸天下,掌控這片廣袤的土地。
在衆多勢力中,有一位英勇的首領名叫項羽。他擁有着過人的武力和豪邁的氣概,率領着他的軍隊南征北戰。而另一邊,劉邦也逐漸嶄露頭角,他以其獨特的智慧和謀略,招攬了衆多賢才良將。
項羽憑藉着強大的軍事實力,一路攻城略地,勢如破竹。然而,劉邦卻採取了更爲靈活的策略,他懂得團結各方力量,善於隱忍和等待時機。
隨着時間的推移,項羽和劉邦之間的競爭越發激烈。他們在中原大地上展開了一場又一場驚心動魄的較量。項羽雖然勇猛無比,但有時過於自負和衝動;劉邦則沉穩機智,懂得審時度勢。
在一場關鍵的戰役中,劉邦巧妙地運用了計謀,使得項羽陷入了困境。項羽的軍隊遭受了重大損失,他開始陷入了被動局面。然而,項羽並沒有輕易放棄,他依然堅信自己能夠扭轉局勢。
劉邦抓住了這個機會,繼續擴大自己的優勢。他不斷地鞏固自己的勢力範圍,逐漸在這場爭奪天下的大戰中佔據了上風。
最終,經過長時間的角逐和爭鬥,劉邦成功地擊敗了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他成爲了這片中原大地的新主人,實現了逐鹿中原的夢想。
歷史上像這樣逐鹿中原的故事還有很多。在那個動盪的年代,無數英雄豪傑爲了爭奪天下,不惜付出一切代價。他們在這片土地上揮灑着熱血和汗水,書寫着屬於自己的傳奇。逐鹿中原不僅僅是一場軍事上的較量,更是智慧、勇氣、謀略的綜合比拼。只有那些真正具備卓越才能和堅定信念的人,才能夠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爲最終的勝利者。正如《史記》中所記載的那樣,劉邦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他長期努力和奮鬥的結果。而項羽的失敗,也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訓。逐鹿中原的故事,一直激勵着後人不斷追求卓越,爲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而努力拼搏。
逐鹿中原-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