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客之令

成語拼音

zhú kè zhī lìng

逐客之令成語解釋

秦始皇曾下令驅逐從各國來的客卿。後指主人趕走不受歡迎的客人爲下逐客令

典故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成語典故

戰國時期,秦王嬴政因恨呂不韋專權,設法排擠他,呂不韋畏罪自殺。嬴政下逐客令,將呂不韋的門客全部驅散。呂不韋的門客李斯上書嬴政,希望能夠爲秦王效力,嬴政遂派人在驪山下追上李斯,聽取他的方略,拜他爲相。

成語造句

他的一番言語和行爲,無意間相當於下了逐客之令,讓在場的人都感到十分尷尬。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秦國逐漸強大起來。當時的秦王嬴政廣納天下英才,許多有識之士紛紛來到秦國,希望能在這裏一展身手,爲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 其中有一位名叫鄭國的水利專家,他爲秦國設計和修建了一項重要的水利工程,使得秦國的農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糧食產量大幅增加。然而,這卻引起了秦國一些本土大臣的嫉妒和不滿。 這些大臣們向秦王進言,聲稱這些外來的客卿們心懷叵測,他們來到秦國可能是別有用心,會對秦國的安全造成威脅。秦王嬴政一時聽信了他們的話,於是下達了一道逐客之令,要將所有在秦國的外來客卿全部驅逐出境。 在這些客卿中,有一位非常有才華的人叫李斯。李斯原本是楚國人,他來到秦國後憑藉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得到了秦王的賞識,擔任了重要的官職。當他得知秦王下達逐客之令後,心急如焚。他深知這樣的決定對秦國來說是極其錯誤的,將會使秦國失去許多優秀的人才,阻礙國家的進一步發展。 於是,李斯冒死向秦王上書,陳述了逐客令的弊端。他引經據典,以歷史上許多國家因爲善於任用外來人才而變得強大的例子,來說明秦國不能因爲一時的偏見而趕走這些客卿。他說:“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 秦王嬴政讀了李斯的上書後,如夢初醒,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立刻撤銷了逐客之令。並且更加重視和任用這些外來的客卿,秦國也因爲留住了這些人才而變得更加強大。 逐客之令的風波就這樣平息了,秦國繼續廣納賢才,不斷髮展壯大。而李斯也因爲他的勇敢和智慧,在秦國的歷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筆。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人才是國家發展的關鍵,我們應該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接納和任用人才,而不應因爲偏見和狹隘而錯失發展的機遇。

逐客之令-成語圖片

逐客之令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