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黨比周
成語拼音
- ē dǎng bǐ zhōu
阿黨比周成語解釋
- 指相互勾結,相互偏袒,結黨營私。
典故出處
- 三國·魏·曹操《整齊風俗令》阿黨比周,先聖所疾也。”
成語典故
- 《論語·衛靈公》衆惡之,必察焉;衆好之,必察焉”何晏集解引三國魏王肅曰或衆阿黨比周,或其人特立不羣,故好惡不可不察也。”
成語造句
- 在那個混亂的時代,朝堂之上充斥着各種勢力,他們相互勾結,阿黨比周,全然不顧國家的利益和百姓的死活。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朝堂之上,曾發生過這樣一段故事。
那時有一位官員叫李義,他爲人精明卻心術不正。李義善於察言觀色,見風使舵,爲了自己的仕途和利益,他開始與一些心懷叵測的官員勾結在一起。
他們在朝堂中拉幫結派,互相包庇,完全不顧國家和百姓的利益。李義一夥人通過不正當的手段排擠那些正直的官員,試圖掌控更多的權力。他們的行爲與朝中那些秉持公正、一心爲國的大臣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種阿黨比周的行徑逐漸引起了一些有識之士的警覺和不滿。其中一位忠臣名叫張賢,他多次向皇帝進諫,揭露李義等人的醜惡嘴臉和不良行爲。然而,李義他們在朝中的勢力已然不容小覷,他們通過各種手段矇蔽皇帝,使得皇帝對張賢的進言並未予以足夠的重視。
隨着時間的推移,李義等人的行爲越發猖獗,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弄得民間怨聲載道。百姓們的生活苦不堪言,國家也開始出現動盪的跡象。
終於,一些不堪忍受的百姓和正直的官員聯合起來,收集了李義等人確鑿的罪證,並通過各種途徑讓皇帝知曉了真相。皇帝震驚之餘,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開始徹查李義等人的所作所爲。
在確鑿的證據面前,李義等人的阿黨比周行徑再也無法隱藏,他們受到了應有的懲罰。而那些被他們排擠的正直官員重新得到了任用,國家的政治風氣也逐漸得以扭轉。
這個故事深刻地揭示了阿黨比周的危害。這種結黨營私、互相勾結的行爲,不僅會破壞政治的清明和公正,更會損害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歷史上,無數的朝代都曾因爲類似的朋黨之爭而走向衰落。正如《論語》中所云:“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真正的君子應當以公正、公平的態度對待他人,而不是結黨營私。只有保持政治的清明和公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人民才能安居樂業。我們應當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堅決反對和抵制這種阿黨比周的不良行爲,共同營造一個和諧、公正、美好的社會環境。
阿黨比周-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