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於泰山

成語拼音

zhòng yú tài shān

重於泰山成語解釋

比泰山還要重。形容意義重大。

典故出處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成語典故

西漢時期,太史令司馬遷爲實現父親的遺願繼續編著《史記》,因李陵事件被施以酷刑。他強忍痛苦,終於在公元前91年完成歷史鉅著《史記》。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談到對死的認識:“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成語造句

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那些爲了國家和人民利益而英勇獻身的英雄們,他們的生命就重於泰山。

成語故事

在遙遠的古代,有一位名叫張巡的英雄。 當時,安祿山叛亂,國家陷入了巨大的危機之中。張巡挺身而出,率領着爲數不多的將士堅守睢陽城。敵軍如潮水般涌來,攻勢兇猛異常,但張巡毫不畏懼,沉着冷靜地指揮着戰鬥。 在漫長而艱苦的守城戰中,張巡和他的將士們面臨着極度的飢餓和疲憊。城中物資匱乏,他們甚至不得不以樹皮、紙張充飢,但他們依然堅守着自己的崗位,沒有絲毫退縮之意。 面對敵人一次又一次的瘋狂進攻,張巡身先士卒,帶領將士們奮勇殺敵。他的勇氣和決心感染了每一個人,大家齊心協力,頑強抵抗。 儘管形勢越來越危急,但張巡始終沒有放棄。他深知睢陽城的重要性,如果城破,將會給國家帶來更加嚴重的災難。他以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意志,堅守着這座城池,爲國家和人民爭取着最後的希望。 然而,最終睢陽城還是淪陷了,張巡也壯烈犧牲。但他的英勇事蹟卻被人們永遠銘記。他爲了國家和人民,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他的精神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峯,重於泰山。 張巡的事蹟,讓我們看到了在國家危難時刻,一個真正的英雄所展現出的偉大品質。他的奉獻和犧牲,詮釋了什麼是責任,什麼是擔當。他的精神激勵着無數後人,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勇往直前,毫不退縮。正如古人云:“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張巡以他的生命,書寫了一曲重於泰山的壯麗讚歌,成爲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座不朽豐碑。他的故事告訴我們,生命的價值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爲了崇高的目標而奮鬥,是否爲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奉獻。那些爲了正義和真理而不惜犧牲的人,他們的生命將永遠重於泰山,永載史冊。

重於泰山-成語圖片

重於泰山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