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顏觀色

成語拼音

chá yán guān sè

察顏觀色成語解釋

觀察別人的臉色,以揣摩其心意。

典故出處

清·唐甄《潛書·食難》:“吾老矣,豈能復俯首於他人之宇下,察顏觀色,以求無拂於人,吾不能也。”

成語典故

春秋末年孔子的學生子張提倡士人要勤勉從公,尊重賢人又容忍大衆。孔子曾多次給他講通達與聞達的區別。孔子認爲通達是品質正直,講道理,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語,觀察別人的臉色,從心裏心甘情願地對別人退讓。

成語造句

他在與人交往中非常擅長察顏觀色,總能及時察覺到別人情緒的細微變化。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朝堂之上,有一位名叫李明的官員。李明自幼聰慧,飽讀詩書,憑藉着自己的才華和努力一步步踏入仕途。 李明深知在這複雜的官場之中,察言觀色是至關重要的生存之道。一次,皇帝召集衆臣商議一件重大國事,大臣們各抒己見,爭論不休。李明在一旁默默地觀察着皇帝的神色,他發現皇帝在聽到某些大臣的激進觀點時,微微皺起了眉頭,雖然皇帝沒有當場表態,但李明敏銳地察覺到皇帝對此並不滿意。於是,當輪到李明發言時,他提出了一個更爲溫和、折中的方案,既考慮到了國家的利益,又不至於過於激進讓皇帝爲難。皇帝聽後,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對李明的智慧和洞察力頗爲讚賞。 還有一次,朝廷中兩位權臣因爲一些利益產生了矛盾和爭鬥。李明沒有貿然捲入其中,而是仔細觀察兩人的言行舉止和背後的勢力關係。他發現其中一位權臣雖然目前勢力較強,但行事過於張揚跋扈,已經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而另一位權臣雖然暫時處於劣勢,但爲人謙遜,廣結善緣。李明通過察言觀色,判斷出局勢可能會發生變化,於是他選擇保持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果不其然,隨着時間的推移,那位張揚的權臣因爲樹敵太多,漸漸失勢,而另一位則逐漸崛起。李明因爲自己的明智選擇,避免了陷入不必要的麻煩。 李明憑藉着自己察言觀色的能力,在仕途上一帆風順。然而,他並沒有因此而變得驕傲自滿。他明白,官場如戰場,稍有不慎就可能滿盤皆輸。他始終保持着謙遜和謹慎的態度,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見識。 在歷史的長河中,像李明這樣善於察言觀色的人不在少數。他們能夠通過細微的表情、言語和動作,洞察人心,把握局勢,從而在複雜的環境中立足。察言觀色並非是一種諂媚奉承的手段,而是一種對人心和局勢的敏銳感知和準確判斷。只有真正懂得察言觀色的人,才能在各種場合中游刃有餘,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正如《論語》中所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便是強調了觀察和了解他人的重要性。通過察言觀色,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避免衝突和誤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順暢。

察顏觀色-成語圖片

察顏觀色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