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成語拼音

chā zhī háo lí,miù yǐ qiān lǐ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成語解釋

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典故出處

《禮記·經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繆以千里。’”

成語典故

西漢時期,趙充國奉漢宣帝之命去平定西北地區叛亂,見叛軍軍心不齊,就採取招撫的辦法,使得大部分叛軍投誠。可漢宣帝命他出兵,結果出師不利。後來他按皇命收集軍糧,造成叛亂,他感慨地說:“真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成語造句

在做科學實驗時,哪怕一個小小的數據誤差,都可能導致最終結果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個國家非常重視天文曆法的研究。國王特意召集了國內最頂尖的學者和天文學家,組成了一個團隊,致力於制定出最爲精確的歷法。 其中有兩位傑出的學者,一位叫張衡,另一位叫李逸。他們都才華橫溢,對天文現象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獨特的見解。 在一次重要的天文觀測中,張衡和李逸對於一個關鍵數據的記錄產生了細微的分歧。張衡認爲應該是一個數值,而李逸則堅持是另一個稍作改動的數值。兩人爲此爭論不休,但最終還是按照李逸的意見記錄了下來。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小小的分歧逐漸被遺忘了。然而,當他們依據這些觀測數據來推算未來的天文現象和季節變化時,問題出現了。由於當初那個細微的數據差異,導致他們後續的推算結果與實際情況出現了越來越大的偏差。 起初,這種偏差並不明顯,只是在一些細節上有所不同。但隨着時間的流逝,這種偏差如同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原本應該在春季播種的時間,根據他們的歷法卻變成了夏季;原本應該在冬季舉行的祭祀活動,卻被安排在了秋季。 這一系列的錯誤給國家的農業生產、宗教儀式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都帶來了極大的混亂和困擾。國王得知此事後,大發雷霆,質問張衡和李逸到底是怎麼回事。 張衡和李逸這才意識到,當初那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分歧,最終卻造成了“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嚴重後果。他們痛心疾首,後悔不已,立刻着手重新進行觀測和計算,試圖糾正這個錯誤。 經過艱苦的努力,他們終於找到了問題的根源,並修正了曆法。然而,這次事件給國家帶來的損失已經無法挽回。從此,張衡和李逸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在科學研究中,任何一個細微的差錯都可能引發巨大的後果,必須要保持嚴謹和精益求精的態度。 這個故事也提醒着後人,在做任何事情時,都不能忽視那些看似微小的細節,因爲“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一個小小的疏忽,都有可能導致不可估量的損失和後果。無論是科學研究、工程建設,還是日常生活中的決策,都需要我們認真對待每一個環節,確保萬無一失,以免因爲一時的大意而追悔莫及。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成語圖片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