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枯拉朽
成語拼音
- cuī kū lā xiǔ
摧枯拉朽成語解釋
- 枯、朽:枯草朽木。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輕而易舉。也比喻摧毀腐朽勢力的強大氣勢。
典故出處
- 《後漢書·耿弇傳》:“歸發突騎,以轔烏合之衆,如摧枯折腐耳。”《晉書·甘卓傳》:“將軍之舉武昌,若摧枯拉朽。”
成語典故
- 公元318年,琅琅王司馬睿在王導、王敦堂兄弟的支持和擁護下,建立東晉政權。王敦也因此而升任大將軍、荊州牧。後來,由於晉元帝司馬睿抑制王氏勢力,王敦打算起兵反對朝廷。 王敦在武昌起兵出發前,勸說安南將軍、梁州刺史甘卓一起舉兵東下,甘卓答應了。但到出發那天,王敦已登上戰船,甘卓卻沒有到,只是派了一名參軍來到武昌,勸說王敦不要反叛朝廷。王敦聽了非常喫驚,說:甘將軍沒有明白我上次和他談的意思。我只是去消除皇上週圍的壞人,沒有它意。如果事情成功,我一定高封甘將軍,請你轉告甘將軍。參軍回稟甘卓後,甘卓仍然拿不定主意。也有謀士向他獻計, 不妨答應王敦一起舉兵,待他東下後再討伐他。但甘卓怕將來說不清楚,還是不同意。 當時,湘州刺史司馬承堅決反對王敦反叛朝廷。他得知王敦舉兵東下,便派主簿鄧騫前往襄陽,希望甘卓忠於朝廷,討伐王敦。甘卓的參軍李梁勸甘卓伺機而動,不要匆忙行事。如果王敦取勝,他必將重用甘卓;如果王敦不勝,朝廷必將重用甘卓,讓他起兵平定叛亂。這樣,無論哪一方取勝甘卓都不會喫虧,因此不能輕易舉兵出戰。 鄧騫反駁李梁說,甘卓這樣做是腳踩兩隻船,必然會招來禍患。其實,王敦的兵馬不過萬餘,守衛武昌的不足五千,甘卓的軍隊超過王敦一倍,如果進軍武昌,一定能取得勝利。最後他對甘卓說:甘將軍如果發兵攻打武昌,就好像摧毀乾枯的草和朽爛的樹木那樣容易,不必有什麼顧慮。儘管如此,甘卓仍然猶豫不決。王敦揮軍東下,見甘卓不來響應,又派參軍樂道融去襄陽,再次勸說甘卓起兵。樂道融是反對王敦叛亂的,所以他勸甘卓起兵討伐王敦。甘卓這才下了決心,寫檄文聲討王敦罪狀,同時調兵遣將討伐王敦。王敦得知甘卓率軍前來討伐,非常害怕,又派甘卓的侄兒、參軍甘卬請求甘卓回師襄陽;而都尉秦康勸說甘卓忠於朝廷,一舉消滅王敦。但是甘卓優柔寡斷,不聽秦康勸告,竟然回師襄陽。後來,襄陽太守周慮等人與王敦勾結,將甘卓暗害。甘卓本來可以輕而易舉地戰勝王敦,結果因爲動搖不定,反而被王敦暗算。
成語造句
- 敵人在我軍的強大攻勢下,如同朽木一般被摧枯拉朽地擊敗了。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一段時期戰爭頻繁,局勢動盪。
在某個王朝的末年,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各地紛紛爆發起義。其中,有一支起義軍逐漸嶄露頭角,他們的首領是一位極具智謀和勇氣的人物。
這支起義軍一路征戰,所到之處,敵軍紛紛潰敗。他們士氣高昂,紀律嚴明,深受百姓的擁護。在一次關鍵的戰役中,起義軍面對的是王朝的精銳部隊。然而,起義軍毫不畏懼,憑藉着出色的戰略和頑強的鬥志,與敵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戰場上,起義軍如同一股洶涌的洪流,以不可阻擋之勢衝向敵軍。他們的攻擊犀利無比,讓敵軍毫無還手之力。王朝的軍隊雖然裝備精良,但在起義軍的猛攻下,就如同腐朽的樹木和脆弱的枯草一般,迅速被摧毀。
起義軍的士兵們個個奮勇殺敵,他們的勇氣和決心讓敵人膽寒。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起義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徹底打破了王朝的統治根基。這場戰役的勝利,爲起義軍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後續的征程中,起義軍繼續以摧枯拉朽之勢席捲各地,推翻了腐朽的王朝,建立了新的政權,爲百姓帶來了新的希望和生活。這段歷史見證了起義軍的強大力量和不屈精神,他們以摧枯拉朽的氣勢改寫了歷史的篇章,讓後人銘記。
這就是關於“摧枯拉朽”這個成語的故事,它展現了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正義之師以絕對的優勢和力量戰勝邪惡勢力的壯麗場景。
摧枯拉朽-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