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歌之計
成語拼音
- chǔ gē zhī jì
楚歌之計成語解釋
- 指攻心之術。
典故出處
- 《漢書·高帝紀下》:“扞劉邦呴圍羽垓下。羽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知盡得楚地,羽與數百騎走,是以兵大敗。”
成語典故
- 楚漢相爭時期,項羽攻佔秦都以後,燒殺擄掠,人民怨聲載道。漢王劉邦趁機出擊想衣錦還鄉的項羽,讓大軍把項羽圍在垓下,並設下“四面楚歌”之計,項羽以爲漢軍已經攻佔楚地,以爲天要滅他,只好邊飲酒邊唱歌,悲壯自刎身亡。
成語造句
- 在那複雜的局勢中,他巧妙地運用了楚歌之計,讓對手陷入了慌亂與困惑之中。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一段扣人心絃的故事與“楚歌之計”有關。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各路義軍紛紛崛起。其中,項羽率領的楚軍實力強勁,在與秦軍的戰鬥中屢戰屢勝,成爲當時最具影響力的一支力量。然而,劉邦在蕭何、張良等謀士的輔佐下,勢力也逐漸壯大。
楚漢相爭,進入了僵持階段。劉邦和項羽在滎陽一帶展開了長期的對峙。項羽雖然勇猛無比,但劉邦卻採取了靈活的戰術,堅守城池,讓項羽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這個關鍵時刻,劉邦的謀士張良想出了一個計策。他建議劉邦利用項羽軍隊中士兵大多來自楚地這一特點,讓漢軍在夜晚唱起楚地的歌謠。劉邦採納了這個建議。
一天夜晚,當項羽的軍隊正在休息時,四周突然響起了陣陣楚歌。這些熟悉的旋律傳入楚軍士兵的耳中,勾起了他們對家鄉的思念和對戰爭的疲憊。士兵們開始人心惶惶,士氣急劇下降。項羽聽到四面楚歌,大驚失色,他意識到自己的軍隊已經陷入了極大的困境。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此時也不禁心生悲涼。他知道,這是劉邦的計謀,但卻無法阻止士兵們心中的恐慌和動搖。在這楚歌之計的影響下,項羽的軍隊逐漸失去了戰鬥力,許多士兵紛紛逃離。
最終,項羽在垓下之戰中遭遇慘敗,他帶着少數親信突圍而出,但卻陷入了絕境。在烏江邊,項羽感慨萬千,回想起曾經的輝煌和如今的落魄,不禁長嘆。他拒絕了渡江逃生的建議,選擇了與敵人決一死戰,最終自刎而亡。
劉邦則憑藉着楚歌之計以及其他策略,成功地擊敗了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楚歌之計成爲了歷史上一個經典的軍事策略,它利用了人們的心理弱點,以巧妙的方式瓦解了敵人的士氣和鬥志。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智慧和策略在戰爭中的重要性。張良的楚歌之計不僅僅是簡單的歌聲,更是對敵人心理防線的精準打擊。同時,這也提醒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要善於分析局勢,找到對手的弱點,運用合適的方法去應對,而不是僅僅依靠武力和蠻幹。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楚歌之計的故事也永遠流傳,讓我們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去應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楚歌之計-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