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囚對泣
成語拼音
- chǔ qiú duì qì
楚囚對泣成語解釋
- 楚囚:原指被俘到晉國的楚國人,後泛指處於困境,無計可施的人。比喻在情況困難、無法可想時相對發愁。
典故出處
- 《晉書·王導傳》:“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
成語典故
- 公元316年,劉曜率軍滅了西晉。司馬睿在王導的擁護下在建康建立了東晉王朝。一些貴族及大臣每當天氣晴朗時到建康城外的新亭飲酒,武城侯周凱發感慨引發大家都哭了起來,丞相王導說要收復神州,不能像楚囚那樣相對哭泣。
成語造句
- 當年國破家亡之時,他們二人只能相對而坐,如楚囚對泣般,充滿了無奈和悲哀。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曾有這樣一段故事。
春秋時期,諸侯紛爭不斷,局勢動盪不安。有兩個楚人,一個叫鍾儀,一個叫伍舉。他們在各自的人生中經歷了許多波折。
鍾儀原本在楚國有着安穩的生活,然而楚國在與晉國的一次交戰中失利,他不幸被晉國俘獲,從此淪爲階下囚。被囚禁的日子裏,鍾儀時常思念着自己的故鄉楚國,但卻只能被困在異國他鄉的牢房中。
伍舉也有着自己的坎坷經歷。他因一些事情被迫逃離楚國,四處漂泊。在流亡的過程中,他嚐盡了艱辛與困苦。
一次偶然的機會,伍舉流落到了晉國。在晉國,他意外地遇到了被囚禁的鐘儀。兩個命運多舛的楚人,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重逢,心中都涌起了無盡的感慨。他們相對而泣,訴說着各自的遭遇和對楚國的思念。
他們就如同被困在籠中的鳥兒,渴望着飛回自己的故鄉。這種無奈和悲哀,讓旁人看了也不禁爲之動容。
然而,他們的遭遇並沒有讓他們一蹶不振。鍾儀在囚禁中始終保持着對楚國的忠誠和對自己身份的堅守,他每天都彈着楚國的樂器,表達着自己內心深處的情感。伍舉也沒有放棄希望,他一直在尋找着回到楚國的機會。
後來,晉景公偶然得知了鍾儀的事情,對他的忠誠和堅持頗爲讚賞。晉景公認爲鍾儀是一個可利用的棋子,便決定放他回楚國,希望能借此挑起楚國的內部矛盾。鍾儀終於回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故鄉,他將自己在晉國的遭遇如實稟報給了楚王。
楚王聽後,深受感動,對鍾儀的忠誠給予了高度的肯定。而伍舉也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成功地回到了楚國。
鍾儀和伍舉的故事,就如同“楚囚對泣”這個成語一般,生動地展現了在困境中人們的無奈和悲哀,但同時也彰顯了他們內心深處的堅定和對故鄉的深深眷戀。這個故事也讓我們明白,即使處於最艱難的時刻,只要保持信念和希望,就一定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出路。就如同鍾儀和伍舉,儘管歷經磨難,但最終還是回到了他們心心念唸的楚國。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滾動,“楚囚對泣”的故事卻永遠地留在了人們的心中,成爲了激勵後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撓的典範。
楚囚對泣-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