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賜之師
成語拼音
- bài cì zhī shī
拜賜之師成語解釋
- 用以諷刺爲復仇而又失敗的出兵。
典故出處
- 《左傳·文公二年》春秋時,秦晉殽之戰,秦將孟明視被俘。獲釋時,孟謂晉君曰‘三年將拜君賜。’後三年,秦果然出兵伐晉復仇。又敗,晉人譏之爲拜賜之師”。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面對強大的對手,我們必須做好充分準備,否則很容易成爲對方的拜賜之師,一敗塗地。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局勢動盪。
當時,鄭國曾依附於楚國。後來,鄭國覺得楚國並非可靠的依靠,便轉而與晉國結盟。楚國得知此事後,十分惱怒,於是派大將子重率領大軍攻打鄭國。鄭國難以抵擋楚國的強大攻勢,形勢危急。晉國得知鄭國的困境後,立即派遣欒書爲統帥,帶領大軍前往救援鄭國。
晉軍與楚軍在鄢陵相遇,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大戰。戰鬥中,晉軍將領郤至表現得十分英勇,他在戰場上縱橫馳騁,奮勇殺敵。郤至三次遇到楚軍統帥子重,每次都下車向子重行禮。子重見此情景,心中十分詫異,但也對郤至的行爲表示讚賞。
最終,這場戰役以晉軍的勝利而告終。然而,郤至在戰場上對敵軍統帥行禮的舉動卻引起了一些爭議。有人認爲他的行爲過於輕率,在戰場上對敵人行禮是不恰當的。但也有人認爲,郤至展現出了一種高尚的品德和風度,他尊重對手,即使在激烈的戰爭中也不失禮儀。
後來,人們便用“拜賜之師”這個成語來形容前來討伐自己,反而使自己獲得教益和幫助的人或力量。就如同這場戰役中的郤至,他雖然是楚軍的敵人,但他的行爲卻讓子重對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說是給子重上了一課。這也提醒着人們,在面對競爭對手或敵對勢力時,不應僅僅侷限於對抗和衝突,有時候他們的行爲或態度也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啓發和收穫。在歷史的長河中,類似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通過與他人的互動和較量,我們往往能夠從中汲取經驗和智慧,不斷提升自己。正如“拜賜之師”所傳達的含義,即使是來自敵人的“饋贈”,也可能成爲我們成長和進步的助力。
拜賜之師-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