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物連類

成語拼音

bǐ wù lián lèi

比物連類成語解釋

連連綴。連綴相類的事物,進行對比。

典故出處

《韓非子·難言》多言繁稱,連類比物,則見以爲虛而無用。”

成語典故

每下筆,乃如文人才士就題,賦詠詞源袞袞出於毫端,比物連類,激昂頓挫,無所不有。★宋·趙佶《宣和畫譜·山水三》

成語造句

在研究歷史事件時,我們應該善於從各種相似的案例中尋找規律,學會比物連類,從而得出更深刻的見解。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子夏的人。子夏是孔子的學生,他勤奮好學,對知識有着強烈的追求。 有一次,子夏在閱讀經典時,遇到了一個複雜的概念。他苦思冥想,試圖理解其中的深意,但始終不得其解。於是,他決定去向他的老師孔子請教。 孔子聽了子夏的困惑後,並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開始講述起了其他的事情。他說起了不同的事物,從自然界的現象到人類社會的各種行爲,從具體的事例到抽象的道理。子夏認真地聽着,雖然一開始有些摸不着頭腦,但他依然聚精會神地聆聽着老師的每一句話。 隨着孔子的講述,子夏漸漸發現,老師所說的這些看似不相關的事情之間,似乎存在着某種內在的聯繫。他開始思考這些聯繫,試圖從中找到與他原本困惑的問題相關的線索。 孔子見子夏開始領悟,便微笑着說道:“子夏啊,這世間萬物皆有其規律和聯繫,我們要學會比物連類,通過對各種事物的觀察和比較,來理解那些複雜而抽象的道理。就如同我剛纔所舉的例子,它們看似不同,但在本質上卻有着相通之處。” 子夏恍然大悟,他明白了老師的用意。從此,他更加註重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和思考,不斷地將不同的事物進行比較和歸類,從中探尋規律和智慧。 在子夏後來的人生中,他運用這種比物連類的方法,在學術和教育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教導學生時,也常常運用這種方法,讓學生們通過對具體事例的分析和比較,更好地理解深奧的知識和道理。 例如,當講解道德規範時,他會用不同的行爲案例進行對比,讓學生們明白什麼是正確的道德選擇;在探討治國理政之道時,他會將不同國家的治理方式進行類比,從而總結出有效的策略。 子夏的這種比物連類的方法,不僅影響了他自己的學術成就,也對後來的學者和思想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人都借鑑了這種方法,通過對各種事物的比較和聯繫,不斷推動着知識的發展和進步。 正如《禮記·學記》中所說:“古之學者,比物醜類。”子夏正是通過這種比物連類的智慧,在學術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前行,爲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而比物連類這個成語,也一直流傳至今,提醒着我們要善於觀察和思考事物之間的聯繫,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和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比物連類-成語圖片

比物連類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