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於不屑
成語拼音
- bǐ yú bù xiè
鄙於不屑成語解釋
- 鄙粗俗卑鄙。不屑認爲不值得(做或看)。粗俗卑鄙到不值得一顧的程度。指既醜陋又下賤,叫人看不上眼。
典故出處
- 無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對於那些毫無價值的瑣事,他向來是鄙於不屑,只專注於自己認爲有意義的大事。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有一個小國名爲蔡國。蔡國中有一位年輕的學者名叫孔寧,他飽讀詩書,才華出衆,但卻心高氣傲,常常對一些他認爲不如他的人表現出鄙於不屑的態度。
有一次,蔡國國君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宴會,邀請了國內的衆多賢達之士。在宴會上,孔寧看到了一位來自鄰國的使者。這位使者雖然其貌不揚,但舉止優雅,言辭得體。然而,孔寧卻因爲使者來自一個他認爲弱小的國家,便對其心生輕視,在與使者交談時,言語中不自覺地流露出鄙於不屑的神情。
使者敏銳地察覺到了孔寧的態度,心中十分不悅,但他並沒有當場發作,而是默默地將此事記在了心中。
不久後,蔡國與鄰國之間發生了一些爭端。鄰國國君得知了孔寧在宴會上對使者的態度,認爲蔡國輕視他們,於是決定對蔡國發動戰爭。蔡國國君得知此事後,十分震驚和憤怒,他指責孔寧因爲自己的傲慢無禮而給國家帶來了災難。
孔寧這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此時後悔已經來不及了。蔡國在戰爭中遭受了重大損失,百姓生活陷入困境。
經過這次事件,孔寧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行爲。他意識到,不能因爲自己的偏見和傲慢而對他人鄙於不屑,每個人都有其自身的價值和尊嚴,應該以平等和尊重的態度去對待他人。從此,孔寧改變了自己的態度,不再輕易地對他人表現出輕視和不屑。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不能因爲個人的喜好、偏見或者自以爲是的優越感而對他人表現出鄙於不屑的態度。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貢獻,我們應該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接納和欣賞他人。正如《論語》中所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要善於發現他人的閃光點,從他人身上學習優點,同時也要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斷提升自己的品德和素養。在人際交往中,尊重他人是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礎,只有摒棄鄙於不屑的心態,我們才能與他人和諧相處,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
鄙於不屑-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