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強打弱
成語拼音
- bì qiáng dǎ ruò
避強打弱成語解釋
- 軍事用語。在運動戰中避開敵人的精銳部隊而專揀疲弱的打。
典故出處
- 見避強擊惰”。
成語典故
- 運動戰的實行方面,問題是很多的,例如……避強打弱,圍城打援、佯攻、防空、處在幾個敵人之間、超越敵人作戰……等等。★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成語造句
- 在戰場上,一些將領爲了儘快取得勝利,採取了不太光彩的策略,避強打弱,這種行爲雖然可能帶來一時的優勢,但卻並非真正的英勇之舉。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動盪時期,有兩個國家常年交戰,分別是陳國和蔡國。陳國國力較爲強大,兵強馬壯;而蔡國則相對弱小,在軍事力量上處於劣勢。
蔡國的將領們面對陳國的威脅,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他們深知正面與陳國對抗無異於以卵擊石,但又不能坐以待斃。在一次軍事會議上,一位智謀超羣的將軍提出了一個獨特的戰略:避強打弱。
他分析道:“陳國雖強,但也並非無懈可擊。我們不能盲目地去衝擊他們的主力部隊,而是要尋找他們的弱點和防守薄弱之處。比如,他們在邊境的一些地區可能會因爲戰線過長而兵力分散,這就是我們可以利用的機會。我們避開他們強大的軍隊,轉而攻擊這些相對較弱的地方,逐步削弱他們的勢力,積小勝爲大勝。”
蔡國的國王和其他將領們聽後,覺得這個策略十分可行。於是,他們開始精心策劃一系列的軍事行動。
有一次,蔡國軍隊探查到陳國在邊境的一處據點雖然重要,但防守力量並不雄厚。蔡國軍隊便悄悄集結,趁着夜色發動了突然襲擊。陳國軍隊毫無防備,被打得措手不及,蔡國順利地佔領了這個據點。
通過這樣一次次避強打弱的行動,蔡國逐漸積累了一些勝利,也讓陳國開始對蔡國有所忌憚。而蔡國則藉此機會不斷髮展壯大自己的實力。
在歷史上,這樣避強打弱的策略也被許多軍事家所運用。比如《孫子兵法》中就強調要善於尋找敵人的弱點,靈活作戰,不與強敵正面硬拼。就如同蔡國一樣,在面對強大的對手時,通過巧妙的戰略和戰術安排,找到對方的軟肋,從而實現以弱勝強的目標。
隨着時間的推移,蔡國憑藉着避強打弱的策略,在與陳國的長期對抗中逐漸站穩了腳跟,爲自己的國家贏得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這個故事也讓後人明白了在困境中要善於思考,靈活應變,不盲目蠻幹,才能在複雜的局勢中找到出路。
避強打弱-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