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強擊惰
成語拼音
- bì qiáng jī duò
避強擊惰成語解釋
- 軍事用語。在運動戰中避開敵人的精銳部隊而專揀疲弱的打。
典故出處
- 唐·元稹《批劉悟謝上表》卿宜密運謨猷,明宣號令,避強擊惰,取暴撫羸。”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戰場上,聰明的將領善於分析局勢,懂得避強擊惰,從而取得勝利。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
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有一個名爲衛國的小國,其國內有一位極具智慧的將軍叫李信。當時,衛國面臨着來自周邊強國的威脅,特別是強大的趙國和齊國,經常對衛國發動攻擊。
李信深知衛國國力弱小,無法與這些強國正面對抗。於是,他開始仔細觀察各國軍隊的行動和特點。他發現,趙國的軍隊雖然強大,但其士兵在長期的征戰中逐漸變得驕傲自滿,而齊國的軍隊有時會因爲內部的一些問題而出現懈怠的情況。
在一次衛國受到趙國和齊國聯軍攻擊的危急時刻,李信並沒有盲目地帶領軍隊去迎敵,而是選擇了避強擊惰的策略。他帶領衛國軍隊避開了氣勢洶洶的趙國軍隊,轉而向相對懈怠的齊國軍隊發起了突然襲擊。齊國軍隊完全沒有料到衛國軍隊會有如此舉動,頓時陣腳大亂。
李信指揮着衛國軍隊奮勇作戰,利用齊國軍隊的慌亂迅速取得了優勢。在這場戰鬥中,衛國軍隊成功地擊敗了齊國軍隊,獲得了寶貴的勝利。這次勝利不僅讓衛國暫時擺脫了危機,也讓其他強國對衛國刮目相看。
李信的避強擊惰策略在衛國被傳爲佳話,他的智慧和勇氣成爲了衛國人民的驕傲。此後,衛國在面對強國的威脅時,常常借鑑李信的策略,巧妙地運用避強擊惰的方法來保護自己的國家。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強大的敵人時,不能一味地蠻幹硬拼,而要善於觀察和分析敵人的弱點,採取靈活的策略,避其鋒芒,攻其不備,從而實現以弱勝強的目的。就如同李信一般,憑藉着智慧和勇氣,在複雜的局勢中找到破局之道,爲國家和人民贏得了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避強擊惰-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