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闕拾遺

成語拼音

bǔ quē shí yí

補闕拾遺成語解釋

闕通缺”,缺失。拾遺補錄遺漏。補錄缺失遺漏的內容。

典故出處

《晉書·張軌傳》聖王將舉大事,必崇三訊之法,朝置諫官以匡大理,疑承弼以補闕拾遺。”

成語典故

其次揚清激濁,能補闕拾遺。★《明史·孫磐傳》

成語造句

身爲官員,應當有勇於擔當的精神,敢於在工作中補闕拾遺,爲民衆謀取更多的福祉。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朝堂之上,有許多官員肩負着不同的職責。 曾經有一位名叫張賢的官員,他爲人正直,學識淵博。當時的朝政雖有一定的秩序,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張賢便立志要爲國家和君主儘自己的一份力量,做到補闕拾遺。 有一次,朝廷擬定了一項新的政策,看似完美無缺,但張賢在仔細研究後發現其中存在一些潛在的問題。他不顧衆人的眼光,毅然決然地向君主進言,詳細闡述了這些問題可能帶來的後果。君主在認真聽取了他的意見後,經過深思熟慮,最終對政策進行了修改和完善,避免了可能出現的弊端。 還有一回,一份重要的文書在傳遞過程中出現了遺漏。張賢在偶然間發現了這個情況,他馬上將此事報告給相關部門,使得遺漏的部分得以補充完整,避免了可能引發的混亂和誤解。 張賢的行爲引起了一些官員的嫉妒和不滿,他們時常在背後對他進行詆譭和攻擊。然而,張賢絲毫沒有退縮,依舊堅定地履行着自己補闕拾遺的職責。他引用歷史上的諸多事例,向君主表明廣開言路、重視補闕拾遺對於國家穩定和發展的重要性。君主對張賢的行爲越發讚賞和信任,給予了他更多的權力和機會,讓他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 在張賢的影響下,朝堂上逐漸形成了一種積極進言、勇於指出問題的風氣。越來越多的官員開始像張賢一樣,認真履行補闕拾遺的職責,爲國家的繁榮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國家也因此變得更加昌盛,百姓安居樂業。張賢的事蹟被人們傳頌開來,成爲了後世官員學習的榜樣,他的精神也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爲了國家的利益而努力奮鬥。 補闕拾遺,看似只是一個簡單的行爲,但其背後蘊含的是對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責任感。正是因爲有了像張賢這樣敢於補闕拾遺的官員,國家才能不斷髮展進步,歷史的車輪才能滾滾向前。他們的故事,如同一座座豐碑,永遠屹立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激勵着後人不斷前行。

補闕拾遺-成語圖片

補闕拾遺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