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敗之地

成語拼音

bù bài zhī dì

不敗之地成語解釋

原意是指善於打仗的就有取勝的把握,不會落到挫敗的境地◇泛指辦事有成功的充分把握。

典故出處

《孫子·軍形》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只有不斷創新、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企業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個國家,分別是越國和吳國。越國的國王勾踐,是一個極具雄心壯志的君主。 起初,越國和吳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有一次,越國在一場關鍵戰役中失利,勾踐不得不向吳國投降。勾踐帶着妻子和大臣前往吳國,成爲吳王夫差的奴隸。在吳國的日子裏,勾踐忍辱負重,受盡了各種屈辱,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復國的信念。 回到越國後,勾踐決心奮發圖強,他臥薪嚐膽,每天激勵自己不要忘記在吳國所受的恥辱。他任用賢能,發展生產,加強軍事訓練。大臣文種和范蠡等人爲他出謀劃策,幫助越國逐漸強大起來。 與此同時,吳王夫差卻漸漸變得驕傲自大起來。他沉迷於享樂,不理朝政,對越國的發展毫無察覺。 勾踐看到了機會,他開始策劃對吳國的復仇行動。經過多年的準備,越國的實力已經足以與吳國抗衡。勾踐帶領越國的軍隊,向吳國發起了進攻。 在戰爭中,越國的軍隊表現出了極高的戰鬥力和頑強的意志。他們運用巧妙的戰術,一次次擊敗吳國的軍隊。而吳國由於長期的腐敗和內部矛盾,軍隊戰鬥力大幅下降。 最終,越國在勾踐的帶領下,成功地擊敗了吳國,實現了復國的目標。越國從此佔據了有利的地位,在周邊國家中樹立了威望。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勾踐之所以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是因爲他在困境中始終保持着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他通過臥薪嚐膽,積蓄力量,最終使越國處於不敗之地。 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國家和個人都曾面臨困境和挑戰。只有像勾踐一樣,具備堅韌不拔的意志、聰明才智和長遠的眼光,才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立於不敗之地。無論是國家的興衰,還是個人的成敗,都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和奮鬥,不斷提升自己的實力和能力,才能夠在各種困難和挑戰面前保持優勢,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正如《孫子兵法》中所說:“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只有做到全面瞭解自己和對手,順應時勢,才能夠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 所以,我們要從這個成語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生活和工作中努力拼搏,不斷進取,讓自己始終處於不敗之地。

不敗之地-成語圖片

不敗之地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