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辨菽粟

成語拼音

bù biàn shū sù

不辨菽粟成語解釋

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小米。形容愚笨無知◇形容缺乏實際生產知識。

典故出處

清·龔自珍《農宗》婢妾之養不備,則不世;祠祭弗如式,不世;不辨菽粟,亦不世。”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他對生活常識一無所知,甚至在面對基本的農作物時都不辨菽粟。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個富家子弟名叫張華。張華從小生活優渥,嬌生慣養,對世間萬物的認知非常有限。 有一次,張華跟着父親外出辦事,途中經過一片農田。他看着田地裏鬱鬱蔥蔥的植物,好奇地問父親:“這些都是什麼呀?”父親笑着回答:“這些都是農作物,比如小麥、稻穀等,是我們生活的重要糧食來源。”張華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日子一天天過去,張華依然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對那些農作物也漸漸淡忘了。直到有一天,家中來了一位遠方的客人。客人在與張華交談時,無意間提到了菽粟。張華一臉茫然地問:“菽粟是什麼東西呀?”客人十分驚訝地看着他,不可思議地說:“你居然連菽粟都不知道?菽就是豆類,粟就是小米啊,這可是最基本的糧食作物呀!”張華頓時感到羞愧難當。 這件事讓張華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和淺薄,他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他意識到自己一直生活在溫室中,對外面真實的世界一無所知。於是,他決定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去了解那些他不曾接觸過的事物。 張華開始主動去田間地頭,向農民們請教各種農作物的知識;他去市場,觀察各種物品的買賣和交易;他還廣泛閱讀書籍,以擴充自己的知識面。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張華對世間萬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再也不是那個不辨菽粟的無知少年了。 從張華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安逸的環境中,就很容易失去對真實世界的感知和了解。只有勇於走出舒適圈,去接觸和探索新的領域,才能不斷豐富自己的認知和經驗。正如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書本上的知識,而要通過實踐去真正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質。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成爲像張華最初那樣不辨菽粟的人,成爲一個有見識、有智慧的人。

不辨菽粟-成語圖片

不辨菽粟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