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間不界
成語拼音
- bù gān bù gà
不間不界成語解釋
- 比喻左右爲難,不好處理。也形容樣子彆扭。同不尷不尬”。
典故出處
- 《朱子語類》卷三四聖人全體極至,沒那不間不界底事。”
成語典故
- 道如大路皆可遵,不間不界難爲人。★宋·吳泳《賦半齋送張清分教嘉定》詩
成語造句
- 他的爲人處世總是模棱兩可,讓人覺得不間不界,難以捉摸。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名爲衛國。衛國的朝堂之上,官員們分爲了不同的派系,彼此明爭暗鬥。
其中有一位官員名爲李大人,他爲人圓滑,在各個派系之間遊走,既不想過於親近某一派系,又不想完全脫離任何一方。他總是採取一種不間不界的態度,試圖在這種複雜的政治環境中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有一次,朝堂上對於一項重要的政策產生了激烈的爭論。一派主張積極推行,認爲這將有利於國家的發展;而另一派則堅決反對,認爲此舉存在諸多風險。李大人在這場爭論中卻不明確表態,既不說支持,也不說反對。他在一旁默默地觀察着局勢的發展,心中盤算着如何才能讓自己獲得最大的好處。
當爭論愈發激烈之時,國王要求各位官員表態。其他官員們紛紛明確自己的立場,或贊成或反對。而李大人卻支支吾吾,含糊其辭,說一些模棱兩可的話,讓人摸不着頭腦。國王見狀,十分不滿,斥責他這種不間不界的行爲,要求他必須明確表態。
然而,李大人依然故我,繼續保持着這種曖昧的態度。他既不想得罪主張推行政策的派系,也不想惹怒反對的派系。他的這種行爲引起了其他官員的不滿和猜疑,大家都覺得他沒有擔當,只想着明哲保身。
隨着時間的推移,李大人的不間不界最終讓他陷入了困境。當政策推行後出現了一些問題時,曾經主張推行的派系將責任歸咎於他,認爲他沒有全力支持;而反對的派系也對他不滿,認爲他沒有堅定地站在他們一邊。李大人在朝堂上的地位變得岌岌可危,他開始後悔自己當初的選擇。
歷史上,類似李大人這種不間不界的人並不少見。《朱子語類》中曾記載:“聖人全體極至,沒那不間不界底事。”這也警示着人們,在面對重要抉擇時,要有明確的立場和態度,不能像李大人一樣搖擺不定,試圖左右逢源,否則最終可能會自食其果,陷入尷尬的境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應當堅定自己的信念,勇敢地做出選擇,而不是在不間不界中迷失自己。
不間不界-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