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假思索
成語拼音
- bù jiǎ sī suǒ
不假思索成語解釋
- 假假借,依靠。形容做事答話敏捷、熟練,用不着考慮。
典故出處
- 宋·黃榦《黃勉齋文集》卷四戒懼謹獨,不待勉強,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間,此意便在。”
成語典故
- 華安不假思索,援筆立就,手捧所做呈上。★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六
成語造句
- 他對待別人的求助,總能立刻給出迴應,彷彿根本不需要思考,不假思索就能提供有效的幫助。
成語故事
- 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李明的年輕人,他生活在一個寧靜的小村莊裏。李明自幼聰慧,但性格有些急躁。
一天,村莊附近的山林中出現了一隻兇猛的野獸,經常襲擊村民的家畜。村長召集大家商議如何應對這一情況。有人提議組織一支狩獵隊去捕殺野獸,李明聽後立刻站出來說道:“這有何難,我們直接進山捕殺它就是了,無需多做考慮。”他不假思索地就表示要加入狩獵隊。
然而,村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人卻搖頭說:“不可莽撞行事,那野獸十分兇猛,我們需從長計議,做好充分準備纔行。”但李明完全不理會老人的忠告,他堅信憑藉自己的勇敢和敏捷一定能夠成功。
第二天,李明就和狩獵隊的其他人一起進入了山林。他們在山林中搜尋了許久,終於發現了野獸的蹤跡。李明興奮不已,不等其他人反應,就衝上前去。野獸被他激怒,猛地向他撲來。李明這才發現自己低估了野獸的兇猛,一時驚慌失措。幸好其他獵人及時趕到,經過一番激烈的搏鬥,才最終將野獸制服。
經歷了這次危險後,李明深刻反思了自己的行爲。他意識到自己之前的不假思索是多麼魯莽,險些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巨大的災難。從那以後,他學會了在做事之前深思熟慮,不再輕易地做出決定。
在歷史上,也有許多因爲不假思索而導致不良後果的例子。比如三國時期的馬謖,他在守街亭時,不聽他人勸告,憑自己的主觀臆斷就做出部署,結果導致街亭失守,給蜀軍帶來了重大損失。
所以,我們在面對事情時,切不可像李明一開始那樣不假思索地行動。而應冷靜思考,權衡利弊,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和可能出現的後果,這樣才能做出明智的決策,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損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順利。
不假思索-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