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繃孩兒

成語拼音

dào bēng hái ér

倒繃孩兒成語解釋

繃:包紮。接生婆把初生嬰兒裹倒了。比喻一向做慣了的事因一時疏忽而弄錯了。

典故出處

《事文類聚前集》卷二十七:“豈有三十年爲老孃而倒繃孩兒者乎?”

成語典故

宋仁宗時期,讀書人苗振做了幾年官然後去朝廷應試,當朝丞相晏殊讓他溫習功課。苗振說自己不會倒繃孩兒的。結果苗振在考試中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寫成“普天之下莫非王”而落選。苗振見晏殊覺得十分羞愧。

成語造句

他本是這方面的行家,這次卻犯了如此低級的錯誤,真是倒繃孩兒,令人意外。

成語故事

在北宋時期,有一位醫術高明的兒科醫生,名叫錢乙。他自幼對醫學有着濃厚的興趣和天賦,經過多年的鑽研和實踐,在兒科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錢乙一生致力於救治患兒,無論病情多麼複雜棘手,他都能憑藉着精湛的醫術和豐富的經驗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法。他的名聲遠揚,許多人都慕名而來,帶着患病的孩子找他診治。 有一次,錢乙被邀請到一戶富貴人家去給他們的小少爺看病。這戶人家對錢乙極爲敬重,奉爲上賓,希望他能儘快治好小少爺的病。錢乙經過仔細的診斷後,確定了治療方案,並開了一些藥方。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抓藥的過程中,由於藥童的疏忽,竟然將一味藥抓錯了。 錢乙在查看煎好的藥時,立刻發現了這個錯誤。他頓時感到十分懊惱和自責,心想自己行醫多年,怎麼會出現這樣低級的失誤。他趕緊重新調配了正確的藥給小少爺服用,幸好發現及時,沒有對小少爺的病情造成太大的影響。 這件事情給錢乙敲響了警鐘,他意識到即使自己經驗再豐富,也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和大意。從此之後,他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和身邊的人,對待每一個患兒都格外用心和謹慎。 後來,人們知道了這件事,便用“倒繃孩兒”這個成語來形容一個人對原本擅長的事情,因爲疏忽大意而出現失誤。就像錢乙這樣的名醫,也會在一時的疏忽下犯下這樣的錯誤。這也提醒着我們,無論在任何時候,做任何事情都要保持高度的專注和認真,切不可掉以輕心,否則可能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後果。 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人都曾因爲一時的疏忽而導致嚴重的後果。我們應當以史爲鑑,從錢乙的故事中汲取教訓,在生活和工作中始終保持嚴謹的態度,避免“倒繃孩兒”的情況發生。即使我們在某個領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不能驕傲自滿,而要不斷地提升自己,以確保能夠始終如一地做好每一件事情。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取得更大的成功。

倒繃孩兒-成語圖片

倒繃孩兒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