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卒讀

成語拼音

bù rěn zú dú

不忍卒讀成語解釋

卒盡,完。不忍心讀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內容悲慘動人。

典故出處

清·淮陰百一居士《壺天錄》上卷》閩督何公小宋,挽其夫人一聯,一字一淚,如泣如訴,令人不忍卒讀。”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這篇文章描述的悲慘故事,情節令人心碎,文字質樸而深情,實在是不忍卒讀。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個動盪的年代,有一位年輕的書生名叫李明。他生活在一個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的地方。李明自幼聰慧好學,心懷遠大抱負,渴望有朝一日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這個混亂的世界。 然而,命運卻對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戰爭的陰影逐漸籠罩了他的家鄉,百姓們流離失所,生活苦不堪言。李明親眼目睹了太多的生離死別和人間慘劇,他的內心被深深刺痛。 一天,李明在街頭看到了一幕讓他終身難忘的場景。一位老人在寒風中瑟瑟發抖,懷裏緊緊抱着一個餓得奄奄一息的孩子。老人淚流滿面,卻無能爲力。李明走上前去,想要幫助他們,但他自己也身無分文。他只能默默地看着這一切,心中充滿了痛苦和無奈。 回到家中,李明心情沉重地拿出紙筆,開始記錄下他所看到的這些悲慘景象。他的文字充滿了對戰爭的譴責和對百姓的同情。每寫一個字,他都彷彿能感受到那些受苦受難的人們的痛苦。 隨着時間的推移,李明的記錄越來越多,他的文字也越來越沉重。當他再次翻開自己寫下的這些內容時,他發現自己幾乎不忍卒讀。那些悲慘的場景和人們的痛苦彷彿在他眼前重現,讓他的心再次被撕裂。 但李明並沒有放棄,他知道這些記錄是珍貴的,它們能夠讓後人瞭解這個時代的苦難。他繼續堅持寫下去,不顧外界的艱難險阻。 終於,戰爭結束了,和平降臨。李明將他的記錄整理成冊,取名爲《苦難的歲月》。這本書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人們通過它更加深刻地瞭解了戰爭的殘酷和百姓的苦難。 李明的故事成爲了一個傳奇,他用自己的筆記錄下了一個不忍卒讀的時代,讓後人銘記歷史,珍惜和平。他的精神也激勵着無數人在面對困難和苦難時,勇敢地前行,永不放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中總會有一些不忍卒讀的時刻,但我們不能因此而退縮。我們要勇敢地面對現實,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世界,讓那些不忍卒讀的悲劇不再重演。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一個更加美好、和平的未來。

不忍卒讀-成語圖片

不忍卒讀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