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人廢言

成語拼音

bù yǐ rén fèi yán

不以人廢言成語解釋

廢廢棄。不因爲這個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採納他的正確意見。

典故出處

《論語·衛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討論問題時,我們應該客觀公正,即使對某個人有成見,也不能不以人廢言,而要認真思考其提出的觀點是否有價值。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孔圉聰明好學,更難得的是他還非常謙虛。儘管他已經很有學問了,但還是時常虛心向別人請教問題。 有一次,孔圉死後,衛國國君賜予他“文公”的諡號。這在當時引起了一些爭議,有人就去問孔子:“孔圉的學問和才華雖然不錯,但他似乎並不算是道德完人,爲什麼國君賜予他這麼高的諡號呢?”孔子回答說:“孔圉這個人,非常勤奮好學,不恥下問,所以給他‘文公’的諡號是很恰當的。” 其實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很多人會因爲一個人的身份、地位或者其他方面的因素而對其言論有所偏見或忽視。然而孔子卻能夠秉持着客觀公正的態度,不會因爲孔圉可能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就否定他身上的優點和值得學習的地方。 這種不以人廢言的態度,在歷史上也有很多其他的體現。比如,在各國的政治舞臺上,一些有識之士儘管可能和當政者存在不同的觀點或立場,但他們提出的合理建議依然會被重視和採納。就像晏嬰,儘管他只是齊國的一位臣子,但他的智慧和良言常常能被齊王所重視,而不是因爲他的身份地位就對他的話置之不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學會這種不以人廢言的精神。不要因爲一個人曾經犯過錯誤,或者與我們有過矛盾,就完全否定他所說的一切有價值的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和可取之處,我們應該用一種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去傾聽他人的意見和建議,從中汲取有益的部分,不斷完善自己。 正如《論語》中所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要善於發現他人言論中的閃光點,而不是片面地以人來評判其言論的價值。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與人交往中不斷成長和進步,收穫更多的智慧和知識。在歷史的長河中,那些能夠做到不以人廢言的人,往往能夠更好地把握機遇,做出正確的決策,爲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而我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也應該時刻銘記這種精神,讓自己成爲一個更加明智和豁達的人。

不以人廢言-成語圖片

不以人廢言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