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難興邦
成語拼音
- duō nàn xīng bāng
多難興邦成語解釋
- 邦:國家。國家多災多難,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激勵人民奮發圖強,戰勝困難,使國家強盛起來。
典故出處
- 《左傳·昭公四年》:“鄰國之難,不可虞也。或多難以固其國,啓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楚靈王想稱霸於諸侯,就想與諸侯會盟,派椒舉前去邀請晉平公參加。晉平公想拒絕,司馬侯勸他去,晉平公憑藉自己地勢險要與戰馬衆多,不怕多災多難的楚國,司馬侯提醒他注意多難興邦,應該把眼光放遠點。
成語造句
-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看到許多國家經歷了重重磨難,但正是這些艱難困苦促使它們不斷奮發圖強,正所謂多難興邦。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國家都經歷過重重磨難。
在古代,有一個國家名爲衛國。衛國曾一度繁榮昌盛,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各種危機逐漸浮現。周邊的強國對衛國虎視眈眈,時常發動侵略。國內又遭遇了嚴重的自然災害,洪水氾濫、田地荒蕪,百姓生活陷入困境。
在這艱難的時刻,衛國的君主和大臣們並沒有被困難打倒。他們積極尋求解決辦法,努力帶領百姓重建家園。君主廣納賢才,聽取各方意見,制定出合理的政策。大臣們則盡心盡力地執行這些政策,努力恢復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秩序。
同時,衛國的百姓們也展現出了堅韌不拔的精神。他們齊心協力,共同應對災難。年輕力壯的人積極參與到抗洪救災和重建工作中,婦女和老人則在家裏照顧孩子、準備食物,爲前方的人們提供支持。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衛國終於逐漸從困境中走了出來。國家的經濟開始復甦,農業生產得到恢復,百姓的生活也慢慢改善。衛國還加強了軍事力量,抵禦住了周邊強國的侵略。
在這個過程中,衛國的君主深刻地體會到了“多難興邦”的道理。他意識到,困難和挫折並不可怕,只要全國上下團結一致,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夠克服困難,讓國家走向繁榮富強。
歷史上像衛國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漢朝在建立初期也經歷了諸多磨難,外有匈奴的威脅,內有各種社會問題。但漢朝的統治者和百姓們共同努力,經過長期的發展,最終使漢朝成爲一個強大的國家。
“多難興邦”這個成語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在面臨困難和挑戰時,只要能夠保持堅定的信念、團結一致,積極應對,就能夠在困境中崛起,實現國家的發展和繁榮。它強調了困難和挫折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醒我們要善於從困難中汲取經驗和教訓,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質。在當今世界,各國也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和困難,我們應該以史爲鑑,深刻理解“多難興邦”的內涵,共同努力,爲實現國家的繁榮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多難興邦-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