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社之謀

成語拼音

cáo shè zhī móu

曹社之謀成語解釋

社曹之國社◇指滅亡他人國家的陰謀。

典故出處

《左傳·哀公七年》初,曹人或夢衆君子立於社宮,而謀亡曹。”

成語典故

鬼同曹社之謀,人有秦庭之哭。★北周·庚信《哀江南賦》

成語造句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各方勢力明爭暗鬥,爲了權力不擇手段,彷彿正在醞釀着一場曹社之謀。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紛爭不斷,局勢變幻莫測。 在一個名爲曹國的地方,政治局勢暗流涌動。當時的曹國國君昏庸無道,不務政事,致使國家日益衰敗。一些有識之士看到了國家的危機,他們憂心忡忡,試圖尋找改變現狀的方法。 其中有一位忠誠而睿智的大臣,名叫子臧。子臧深知曹國若繼續這樣下去,必將走向滅亡。他多次向國君進諫,希望國君能夠幡然醒悟,勵精圖治,但國君卻對他的忠言充耳不聞。 隨着時間的推移,曹國周邊的強國逐漸崛起,對曹國虎視眈眈。子臧意識到,曹國面臨着被吞併的巨大危險。他心急如焚,再次向國君闡述局勢的嚴峻性,然而國君依然我行我素。 在這種情況下,子臧無奈地嘆息道:“曹國危矣,吾等當爲曹社之謀。”他開始祕密聯絡一些志同道合的大臣和有識之士,共同商議如何拯救曹國。他們深知,僅憑他們的力量很難改變國君,但他們必須爲國家的未來尋找出路。 子臧等人經過深思熟慮,決定暗中積蓄力量,培養自己的勢力,以應對可能到來的危機。他們一方面加強軍事訓練,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另一方面積極與其他諸侯國建立聯繫,尋求可能的支持和聯盟。 然而,他們的行動還是引起了國君的警覺。國君開始對他們進行打壓和迫害,子臧等人陷入了困境。但他們並沒有放棄,依然堅定地爲曹社之謀而努力。 最終,儘管子臧等人竭盡全力,但曹國還是沒能逃脫被強國吞併的命運。然而,他們爲國家所做出的努力和奉獻,卻被人們銘記在心。“曹社之謀”這個成語也由此流傳下來,用來形容那些爲了國家的安危和前途而殫精竭慮、謀劃策略的行爲。 在歷史的長河中,“曹社之謀”成爲了一個警示,提醒着後人要居安思危,要有爲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未雨綢繆的意識和擔當。它讓人們明白,在國家面臨危機時,需要有像子臧這樣的有識之士挺身而出,爲國家的命運和前途而奮鬥。正如《左傳》中所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家的興衰榮辱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只有當每個人都心懷國家,爲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國家才能繁榮昌盛,長治久安。

曹社之謀-成語圖片

曹社之謀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