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時而動
成語拼音
- dài shí ér dòng
待時而動成語解釋
- 時:時機。等待時機然後行動。
典故出處
- 《周易·繫辭下》:“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成語典故
- 東漢末年,董卓把持朝政,危害天下,伊闕都尉張承很想率領他的部屬誅殺董卓,他的弟弟張昭勸他不要以卵擊石,去選擇一個英明主子,待時而動。張承覺得有理,就解下官印回到家鄉,與大哥張範一起避居揚州過着淡泊的生活。
成語造句
-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我們要不斷提升自己,以便在合適的時機能夠待時而動。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國家名爲鄭國。鄭國有一位名叫子產的政治家,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敏銳的洞察力而聞名。
當時,鄭國面臨着諸多複雜的局勢和挑戰。周邊各國勢力紛爭不斷,鄭國時常處於動盪之中。子產冷靜地觀察着局勢的變化,他深知在這樣的環境下,盲目行動只會帶來更多的麻煩。
有一次,鄭國與鄰國發生了一些摩擦,國內的一些大臣們紛紛主張立刻採取強硬的措施進行迴應。然而,子產卻阻止了他們。他認爲此時並不是最佳的行動時機,應該待時而動。
子產耐心地向大臣們解釋道:“如今局勢尚未明朗,我們若倉促行動,可能會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就如同獵人等待獵物進入最佳射程才射箭一樣,我們也需要等待合適的時機,才能採取最有效的行動。”大臣們聽了,雖然有些不太情願,但也覺得子產的話有一定道理。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子產繼續密切關注着局勢的發展。他不斷收集情報,分析各方勢力的動向。終於,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等待後,一個絕佳的機會出現了。鄰國因爲內部矛盾而自顧不暇,此時鄭國如果採取行動,將會獲得最大的利益。
子產果斷地召集大臣們,制定了詳細的計劃,帶領鄭國軍隊迅速出擊。由於時機把握得恰到好處,鄭國在這次行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僅鞏固了自己的地位,還獲得了更多的資源和領土。
子產的待時而動策略,讓鄭國在複雜的局勢中得以穩定發展。他的智慧和謀略也被後世所傳頌。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明白,在面對複雜的情況時,不能急躁冒進,而要像子產一樣,學會等待時機,仔細觀察和分析,當機會來臨時,果斷地採取行動,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正如《周易》中所云:“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只有做到待時而動,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把握機遇,成就一番事業。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遇到各種需要抉擇的時刻,此時我們就應該借鑑子產的智慧,保持冷靜,不盲目跟風,耐心等待合適的時機,從而做出最明智的選擇。
待時而動-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