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豎爲虐
成語拼音
- èr shù wéi nüè
二豎爲虐成語解釋
- 豎:小子;二豎:指病魔;虐:侵害。比喻疾病纏身。
典故出處
- 《左傳·成公十年》:“公疾病,求醫於秦。秦伯使醫緩爲之。未至,公夢疾爲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景公得了重病,夢見體內有兩個小孩,一個說名醫來了快逃吧,一個則說躲到膏肓之間。秦桓公派名醫緩前去爲其治病,把好脈後搖頭嘆息說:“大王的病已經到了肓上面,膏下面,藥力是無法到達的。”沒過多久,晉景公就病死了。
成語造句
- 他最近身體一直不好,彷彿被二豎爲虐,備受病痛折磨。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晉景公得了重病,派人到秦國去請名醫。秦桓公便派了一位名叫醫緩的醫生去晉國。
醫緩還沒有到達晉國時,晉景公做了一個夢。他夢見兩個小孩,其中一個小孩說:“那個醫緩可是個良醫啊,他來了恐怕會傷害我們,我們該往哪裏逃呢?”另一個小孩說:“我們躲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看他能把我們怎樣。”
不久後,醫緩來到了晉國,爲晉景公診斷後,他面色沉重地說:“大王的病已經無法醫治了。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鍼灸和藥力都不能達到,實在是沒有辦法了。”晉景公聽後,想起了自己做的那個夢,感嘆道:“你真是神醫啊,和我夢中的情景一模一樣。”
後來,晉景公的病情果然越來越嚴重,最終還是去世了。而“二豎爲虐”這個成語也就由此流傳開來,用來形容疾病纏身,被病魔折磨。
在古代歷史中,有許多關於疾病和醫治的故事。例如,神醫扁鵲的故事也廣爲流傳。他能夠通過望聞問切準確地判斷病情,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這些故事都反映了古人對健康和疾病的關注,以及對醫術的追求。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疾病和健康問題。當我們面對疾病時,應該保持積極的心態,及時尋求專業的醫療幫助。同時,我們也要注重日常的保健和預防,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增強身體的免疫力,減少疾病的發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保持健康和活力。
總之,“二豎爲虐”這個成語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詞彙,它背後蘊含着深刻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它提醒着我們要珍惜健康,關注疾病,同時也讓我們對古代的醫學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二豎爲虐-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