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動公慣

成語拼音

dà dòng gōng guàn

大動公慣成語解釋

形容公衆憤然而出,主持正義。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恐怖分子的罪惡行徑,使全世界愛好和平人士大動公慣,同聲譴責。

成語造句

您想問的可能是“大動干戈”,以下爲用“大動干戈”造句: 爲了這麼一點小事,不值得大動干戈,大家各退一步,和平解決不好嗎?

成語故事

你可能想說的是“大動干戈”。 以下是一個關於“大動干戈”的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個相鄰的諸侯國,分別是甲國和乙國。兩國之間原本相安無事,百姓們也都安居樂業。 然而,有一天,甲國的一位大臣在邊境地區意外發現了一處蘊藏着豐富資源的地方。這個消息很快傳到了甲國國王的耳中,國王心中貪念頓起,他覺得這是上天賜予他們的財富,應該歸甲國所有。於是,他不顧羣臣的勸阻,決定派遣軍隊前往邊境,試圖強行佔領那片區域。 乙國很快得知了甲國的舉動,乙國國王對於甲國這種無端挑起事端的行爲感到非常憤怒。他立即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大臣們紛紛表示不能坐視不管,應該堅決捍衛國家的領土和尊嚴。於是,乙國也集結了軍隊,準備與甲國對抗。 就這樣,兩國之間因爲這一處資源而大動干戈。戰場上,喊殺聲震天,雙方士兵都奮勇拼殺,血流成河。戰爭持續了很長時間,兩國都遭受了巨大的損失,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家園被毀,流離失所。 甲國的一位老臣看到這種慘狀,痛心疾首。他進宮面見國王,言辭懇切地說道:“陛下,昔日周武王伐紂,八百諸侯不期而會,皆曰:‘紂可伐矣。’今陛下爲了區區一處資源,就大動干戈,使百姓受苦,國家遭難,這豈是明君所爲?況且戰爭從來沒有真正的勝利者,只會帶來無盡的傷痛和損失。我們應該停止戰爭,通過和平談判來解決問題。”國王聽後,陷入了沉思。 最終,甲國國王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決定派出使者與乙國議和。乙國國王其實也早已厭倦了戰爭,欣然同意了議和。經過雙方的努力,兩國終於達成了和平協議,結束了這場毫無意義的戰爭。 從此,兩國恢復了和平,百姓們又過上了安穩的生活。而“大動干戈”這個成語也流傳了下來,用來形容大規模地進行戰爭或爭鬥,警示人們要珍惜和平,避免因爲一時的衝動和貪婪而引發不必要的衝突和災難。 我們應該從這個故事中吸取教訓,在面對矛盾和分歧時,要保持冷靜和理智,通過和平、對話和協商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共同創造一個和諧、穩定的世界。

大動公慣-成語圖片

大動公慣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