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持泰阿
成語拼音
- dào chí tài ē
倒持泰阿成語解釋
- 泰阿寶劍名。倒拿着劍,把劍柄給別人。比喻把大權交給別人,自己反受其害。
典故出處
- 《漢書·梅福傳》倒持泰阿,授楚其柄。”
成語典故
- 二子以愛姬示人,掇喪身之禍。所謂倒持泰阿,授人以柄。(宋·樂史《綠珠傳》)
成語造句
- 在這場商業競爭中,他盲目地將關鍵信息透露給對手,無異於倒持泰阿,讓自己陷入了極爲不利的境地。
成語故事
-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名叫鄭國。鄭國的國君鄭莊公是一位有雄心壯志的君主。
當時,周平王想要削弱鄭國的勢力,鄭莊公得知後非常不滿。周平王爲了安撫鄭莊公,就提出讓自己的兒子王子狐到鄭國去做人質,鄭莊公也讓自己的兒子公子忽到周王室做人質,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鄭交質”。
然而,周平王的做法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隨着時間的推移,周王室和鄭國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周桓王繼位後,更是對鄭國採取了一系列強硬的措施。
鄭莊公對此感到憤怒,決定採取行動。他率領鄭國的軍隊與周王室的軍隊在繻葛展開了一場大戰。在戰鬥中,鄭國的將軍祝聃表現得非常勇猛,他一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周王室的軍隊頓時大亂。
此時,周桓王陷入了困境。他原本想要依靠自己的權威和力量來壓制鄭國,卻沒想到反而引來了鄭國的強烈反抗。他的行爲就如同倒持泰阿,將鋒利的寶劍劍柄交給了別人,而劍尖卻對着自己。
最終,這場戰爭以鄭國的勝利而告終。周王室的權威受到了極大的打擊,而鄭國的勢力則進一步擴大。鄭莊公通過這場戰爭向其他諸侯國展示了自己的實力,也讓周王室認識到了鄭國的不可輕視。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處理事情時,一定要謹慎小心,不能盲目行事。如果像周桓王那樣,不考慮後果,輕易地將自己的權力或優勢拱手讓給別人,就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倒持泰阿這個成語也因此被用來形容把權力或有利條件交給別人,而給自己帶來危險的行爲。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我們應該從中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倒持泰阿-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