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歸馬

成語拼音

fàng niú guī mǎ

放牛歸馬成語解釋

把作戰用的牛馬牧放。比喻戰爭結束,不再用兵。

典故出處

《尚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成語典故

商朝末年,商紂王荒淫無度,百姓怨聲載道。周武王率領大軍把商都包圍起來,商紂王登上鹿臺放火自殺。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讓士兵回家從事農業生產,把徵用的牛馬全部退還,讓全國老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

成語造句

戰爭結束了,百姓們都渴望着能夠放牛歸馬,過上和平安寧的生活。

成語故事

在遙遠的古代,天下紛爭不斷,戰爭的陰影籠罩着大地。 有一個國家,經歷了長期的戰亂,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土地荒蕪,民生凋敝。終於,在一位英明君主的帶領下,這個國家逐漸取得了戰爭的勝利,迎來了久違的和平。 戰爭結束後,這位君主開始思考國家的未來發展。他深知戰爭對人民和國家造成的巨大傷害,爲了讓百姓能夠過上安定的生活,他決定採取一項重要的舉措。他召集大臣們商議,決定將在戰爭中用於作戰的牛馬都放歸到大自然中去,讓它們恢復自由,不再爲戰爭服務。 於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裏,君主親自帶領着士兵們,將一匹匹健壯的馬和一頭頭牛從軍營中牽出,帶到廣闊的草原和田野上。這些牛馬曾經在戰場上衝鋒陷陣,如今它們終於可以擺脫戰爭的束縛,自由自在地在草原上奔跑、喫草。 百姓們看到君主的這一舉措,無不感動落淚。他們知道,君主是真心希望國家能夠長治久安,不再有戰爭的紛擾。隨着時間的推移,國家在和平的環境下逐漸繁榮起來。土地重新變得肥沃,莊稼茁壯成長,百姓們安居樂業。 這個國家的故事被後人傳頌,“放牛歸馬”也成爲了一個象徵着和平、安寧的成語。正如《尚書·武成》中所記載:“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它提醒着人們,戰爭帶來的只有破壞和傷痛,而和平則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國家和民族都經歷過戰爭的洗禮,但只有那些懂得珍惜和平、努力維護和平的國家和民族,才能真正實現長治久安和繁榮發展。 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但也不能忘記歷史的教訓。我們應該從“放牛歸馬”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共同努力,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定。讓我們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用我們的智慧和汗水,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放牛歸馬-成語圖片

放牛歸馬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