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鈴掩耳
成語拼音
- dào líng yǎn ěr
盜鈴掩耳成語解釋
- 比喻自己欺騙自己。同盜鐘掩耳”。
典故出處
- 清·傷時子《蒼鷹擊·戕藩》你看他盜鈴掩耳欺天下,賣國甘心作帝皇,有甚商量。”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以爲自己偷偷做的壞事不會被發現,這種做法無異於盜鈴掩耳,終究逃不過大家的眼睛。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有一個諸侯國叫晉國。晉國有個富有的貴族,名叫範吉射。範吉射家中珍寶無數,其中有一口極其珍貴的大鐘,鐘的造型精美,音質更是清脆悅耳,能傳出很遠很遠。
範吉射對這口大鐘喜愛有加,時常向人炫耀。這引起了一個小偷的注意,這個小偷心想,若是能將這口大鐘偷到手,那可就發大財了。於是,小偷在一天夜裏,悄悄地潛入了範吉射的家中。
當小偷來到放置大鐘的房間時,卻發現這口鐘實在太大了,他根本無法將其搬走。小偷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大錘子,想要把鐘敲碎,然後再將碎片帶走。可是,當他剛敲了一下鍾,那洪亮的鐘聲就響徹了整個府邸。小偷嚇得驚慌失措,他心想:“這鐘聲這麼響,一定會把其他人都引來的,這可怎麼辦呢?”
慌亂之中,小偷突然靈機一動,他覺得如果自己捂住自己的耳朵,聽不到鐘聲,那麼別人也應該聽不到鐘聲了。於是,他趕緊找來一些東西捂住自己的耳朵,然後繼續大膽地敲起鍾來。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他雖然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聽不到鐘聲了,但鐘聲依然在寂靜的夜裏清晰地傳了出去。
範吉射和家中的其他人聽到鐘聲後,立刻帶人趕了過來,當場就將小偷抓獲。小偷自以爲聰明的舉動,最終讓他自食惡果。
這個故事後來就演變成了“盜鈴掩耳”這個成語,用來諷刺那些自欺欺人的人。就如同小偷一樣,以爲捂住自己的耳朵就能掩蓋事實,卻不知這種行爲是多麼的愚蠢和可笑。正如《呂氏春秋·自知》中所記載的:“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歷史上也有許多類似的例子,有些人明明犯了錯誤或者處於困境之中,卻不願意面對現實,而是選擇自我欺騙,結果往往是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我們應該從這個成語故事中吸取教訓,要勇於面對現實,不要試圖通過自欺欺人的方式來逃避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成長和進步。
盜鈴掩耳-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