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秋毫

成語拼音

dòng chá qiū háo

洞察秋毫成語解釋

洞察看得很清楚;秋毫鳥獸秋天身上新生的細毛,比喻極其細小的事物。形容人目光敏銳,任何細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典故出處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面對複雜的案件時,經驗豐富的偵探憑藉敏銳的觀察力和嚴謹的推理,能夠洞察秋毫,不放過任何一個關鍵線索。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齊國,有一位智者名叫晏嬰。晏嬰身材矮小,但他的智慧卻遠超常人。 當時,齊國的朝政較爲複雜,各方勢力明爭暗鬥。一天,齊景公問晏嬰:“我聽說愛卿能夠洞察細微之處,這是真的嗎?”晏嬰微微一笑,回答道:“大王,臣願盡力一試。” 不久後,齊景公帶着晏嬰一同去郊外遊玩。在遊玩的過程中,齊景公看到一隻鳥從眼前飛過,便隨口問道:“這是什麼鳥?”晏嬰立刻回答:“這是一隻鴻鵠。”齊景公心中暗暗驚訝,他接着又指着不遠處的一棵大樹問:“這棵樹有多高?”晏嬰略加思索,便說出了一個大概的高度。齊景公越發覺得晏嬰的確有着非凡的洞察力。 回到宮中,齊景公決定再考驗一下晏嬰。他故意將自己的玉佩藏在一個很隱蔽的地方,然後讓晏嬰尋找。晏嬰在宮殿中仔細觀察,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很快就找到了玉佩。齊景公忍不住讚歎道:“愛卿真乃洞察秋毫之人啊!” 然而,晏嬰卻謙虛地說:“大王過獎了,臣只是善於觀察和思考而已。世間萬物皆有其規律和特徵,只要用心去體會,便能發現許多細微之處。”晏嬰憑藉着他的洞察力,多次爲齊國化解危機,提出了許多明智的建議。 有一次,齊國面臨着鄰國的威脅,朝中大臣們對於應對之策爭論不休。晏嬰通過對鄰國局勢的洞察和分析,提出了一個巧妙的方案,成功地避免了一場戰爭。他深知,有時候看似微小的細節,卻可能影響整個局勢的發展。 晏嬰的洞察秋毫不僅體現在政治事務上,在生活中他也能敏銳地察覺到他人的需求和情感。他關心百姓的疾苦,常常深入民間,瞭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因爲他知道,只有真正瞭解百姓的需求,才能制定出符合國情的政策。 晏嬰的事蹟被廣爲傳頌,他的智慧和洞察力成爲了後人學習的榜樣。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洞察秋毫的真正含義,那就是用心去觀察、去思考、去體會,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微之處,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在歷史的長河中,晏嬰的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閃耀着智慧的光芒,提醒着後人要保持敏銳的洞察力,才能在複雜的世界中立足前行。

洞察秋毫-成語圖片

洞察秋毫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