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而鑄兵

成語拼音

dòu ér zhù bīng

鬥而鑄兵成語解釋

臨到打仗纔去鑄造兵器。比喻行動不及時。同鬥而鑄錐”。

典故出處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呼?”一本作鬥而鑄兵”。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戰爭即將來臨,此時纔開始準備武器,這簡直就是鬥而鑄兵,爲時已晚。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諸侯國,它的國君名叫鄭莊公。 鄭莊公統治的時期,周邊各國局勢複雜多變。當時鄭國與鄰國衛國之間存在一些領土爭端和矛盾。鄭莊公的大臣們多次建議他加強軍事力量,以防備衛國可能的進攻,但鄭莊公卻並未予以足夠重視,總覺得還不至於發展到兵戎相見的地步。 然而,衛國的國君衛桓公卻在暗中積極籌備軍事,準備對鄭國發動突然襲擊。當鄭國的探子終於探知到衛國的異動並報告給鄭莊公時,鄭莊公這才如夢初醒,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但此時,鄭國的軍隊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戰鬥準備,兵器庫中的武器也並不充足。 鄭莊公趕忙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大家都紛紛搖頭嘆息,說:“如今纔開始準備已經太晚了,真是應了那句古話,平時不做好準備,等到要打仗了纔開始鑄造兵器,這怎麼來得及呢!”鄭莊公懊悔不已,後悔自己沒有早點聽從大臣們的建議。 在這緊急關頭,鄭國的臣民們展現出了極大的勇氣和團結。他們日夜趕工,鑄造兵器,訓練士兵。雖然時間緊迫,但大家齊心協力,希望能夠儘量彌補之前的失誤。 終於,衛國的軍隊來襲了。鄭國的士兵們雖然武器裝備不如對方精良,但憑藉着頑強的鬥志和不屈的精神,與衛國軍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在戰鬥中,鄭莊公身先士卒,帶領着士兵們奮勇殺敵。 經過一番艱苦的戰鬥,鄭國最終艱難地抵禦住了衛國的進攻。但這場戰爭也讓鄭莊公深刻地認識到了“鬥而鑄兵”的錯誤。從此以後,他更加註重國家的軍事建設和備戰工作,時刻保持着警惕,以防再次陷入被動的局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前瞻性和規劃性,不能等到事情發生了才臨時抱佛腳。正如古人所說:“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提前做好準備,這樣才能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從容應對,而不是像鄭莊公一開始那樣,等到要鬥爭了纔去鑄造兵器,導致自己陷入困境。我們應該從歷史中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以更加從容和自信的姿態面對未來的種種可能。

鬥而鑄兵-成語圖片

鬥而鑄兵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