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言路
成語拼音
- dù jué yán lù
杜絕言路成語解釋
- 杜絕斷絕,阻塞;言路進言之路。堵塞和斷絕一切進言之路,指不納諫言。
典故出處
- 《後漢書·袁紹傳》操欲迷奪時明,杜絕言路。”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某些團體中,個別領導者獨斷專行,打壓異己,杜絕言路,導致內部矛盾日益加劇。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一個王朝,有一位新登基的皇帝。這位皇帝初登大寶,一心想要展現自己的才能,治理好國家。
起初,皇帝廣開言路,鼓勵大臣們直言進諫,積極聽取各方的意見和建議。一時間,朝堂之上充滿了活力,各種良策紛紛涌現。
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皇帝的心態逐漸發生了變化。一些奸臣利用皇帝的信任,開始在皇帝耳邊進讒言,說某些大臣的直言是對皇帝權威的挑戰。皇帝漸漸被這些話所影響,對大臣們的進諫開始產生反感。
有一次,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在朝堂上直言指出了國家面臨的一些問題,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這本是出於對國家和皇帝的一片赤誠之心,可皇帝卻覺得這位大臣是在故意挑他的毛病。奸臣們趁機落井下石,說這位大臣心懷不軌。皇帝一怒之下,將這位大臣貶謫。
此事之後,朝堂上的氣氛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臣們都擔心自己會因爲直言而遭到懲罰,紛紛變得沉默不語。即使看到了問題,也不敢再輕易提出。
皇帝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反而覺得朝堂上安靜了許多,以爲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但實際上,國家的各種隱患正在悄悄滋生,卻無人敢向皇帝彙報。
就這樣,皇帝漸漸杜絕了言路,聽不到真實的聲音。國家的發展陷入了停滯,一些原本可以及時解決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
終於,一場突如其來的危機爆發了。由於長期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理和解決,國家面臨着嚴重的內憂外患。百姓生活困苦,怨聲載道。皇帝這才如夢初醒,但此時想要挽回局面已經非常困難。
回顧歷史,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古代的許多王朝之所以走向衰落,往往與統治者杜絕言路有着密切的關係。例如,秦朝的秦始皇后期,剛愎自用,聽不進不同意見,導致民怨沸騰,最終引發了大規模的起義。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一個明智的統治者應該懂得傾聽不同的聲音,廣納諫言,才能及時發現問題,做出正確的決策,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而杜絕言路,只會讓自己閉目塞聽,陷入困境而無法自拔。這個王朝的故事,也成爲了後世的一個深刻教訓,提醒着人們要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重視言論的力量。
杜絕言路-成語圖片